日期:2019/08/25
經文:馬太福音六章5-13節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引言
約莫半年前公共電視頻道曾播出一部僅有十集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電視劇在播出前就已經引起討論,並在開播後獲得傑出的收視率(2019/3/24首播,完結篇的收視率高達3.40,為公共電視台史上收視率第三高的戲劇節目)。
全劇以2010年代台灣的多起社會事件為題材,描述一起隨機殺人案件發生後,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家屬、辯護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各方人物的心境與糾葛,是台灣第一部以「隨機殺人」為主題的電視劇,還涉及新聞媒體困境及思覺失調症等議題。
我比較好奇的是,編劇(呂蒔媛)為何會以〈我們與「惡」的距離〉作為題目,或許和她的故事題材所引發的許多社會議題有關。她的疑惑是:「正義該是什麼?憤怒何處安放?悲傷彷彿無解?有沒有可能不再讓下一個悲劇發生?」的確,當一個社會事件發生時,我們會直接聯想到許多問題(誰該負責、如何自保),並且也會有許多情緒產生(憤怒、恐懼、疑惑、悲傷)。
我們無法否認,我們的情緒、意念和言行常常受到社會價值的左右,因此,只要我們聽到負面消息時,自然也會往負面(壞的、惡的、自私的、不友善的)方向思考。這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可以避免自己脫離這樣的處境。
各位兄姊,在主耶穌透過「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兩句禱告文提醒我們要在肉體和心靈層面獲得飽足之後,祂繼續用「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這句禱告文提醒我們要如何「以基督的心為心」來分辨「屬世和屬靈」的價值。
何為「試探、試煉」?
首先,我們來了解「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在信仰上的意義。曾有人針對這句禱告文向我提出這樣的疑惑:「牧師,既然我們都是上帝所疼愛的兒女,那麼,祂為什麼忍心讓我們遇見難以承受的試探呢?」
的確,許多基督徒常常認為生活中各樣不順遂的事,都是來自上帝的試探,因此,他們總是無法理解為何上帝要這麼做。但這些真的都是上帝在試探我們嗎?使徒雅各曾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上帝試探;因為上帝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1:13-14)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句禱告文呢?
其實,有關「試探(πειρασμός)」這個字的希臘文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1)試探、誘惑(temptation);(2)試驗、試煉(test)。一般來說,「試探、誘惑」來自於撒但,目的是要勾引人去作惡,違背上帝的心意;而「試驗、試煉」是來自於上帝,目的是要考驗人的信心,使其信仰更加穩固。
在《聖經》中首件人類受到撒但「試探、誘惑」的事件,就是亞當和夏娃聽從撒但的吩咐,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這是上帝嚴格禁止的事情(創2:16-17,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當時,撒但對夏娃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夏娃回答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上帝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這時,撒但發揮了其撒謊者的本領,牠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創3:1b-5)
我們都知道,故事的結局就是亞當和夏娃沒有勝過撒但的「試探、誘惑」,最後他們必須承受違背上帝命令的結果──被趕出伊甸園。
或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也常有「試探、誘惑」的情形不斷發生。在深夜開車時,因為人車稀少又沒有警察,我們完全不理會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因為上班就要遲到了,我們沒有時間再等綠燈指示就紅燈右轉;因為自以為沒有喝很多酒,開車回家應該沒什麼大礙。許多時候我們都會抱持著「僥倖」的心態遊走在法律邊緣,卻沒有料到最終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關於《聖經》中上帝「試驗、試煉」人類的記載,〈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可說是最經典的一個。照著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他終於在一百歲時從撒拉得到一個兒子──以撒,這對亞伯拉罕來說簡直是一件難以言喻的大喜之事。我相信,亞伯拉罕和撒拉一定會很小心謹慎地照顧這個孩子,並且提供他最好的生活必須品。
正當這對年老夫妻享受在天倫之樂時,上帝竟然要求亞伯拉罕帶著他的獨生愛子──以撒,前往上帝指示的山上將他獻為燔祭。我實在無法想像亞伯拉罕在聽到上帝吩咐的那個晚上,他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他是否有告知撒拉這件事?或許亞伯拉罕整夜都無法入睡,他可能整晚都陪在以撒的身邊,因為這晚之後他就無法再看到自己的兒子了。
羿日,亞伯拉罕真的照著上帝的吩咐將以撒獻作燔祭,正當一切就緒、亞伯拉罕也拿起刀來要殺自己的兒子時,上帝的使者叫他停手,並對他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於是,上帝幫亞伯拉罕預備了一隻公羊代替以撒成為燔祭,後來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耶和華以勒(上帝必預備)」(創22:1-14)。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無可避免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信心的操練,上帝給予我們「試驗、試煉」的目的,並不是要打擊我們的士氣,而是要鍛鍊我們成為更剛強、更成熟的門徒。誠如使徒雅各所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各位兄姊,無論是「試探、誘惑」或者「試驗、試煉」都是我們在信仰上會遭遇的課題,因此,主耶穌以「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的禱告文不只是要提醒我們:當倚靠上帝的智慧、能力來勝過惡者的計謀,同時也願意接受上帝給我們生命中的各樣操練。
我們可以從主耶穌在曠野「接受魔鬼試探」的故事學習如何拒絕撒但的誘惑,並且也靠主得勝。如果我們有留意耶穌在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之後,隨即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接著,耶穌就被聖靈引導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太3:17,4:1)。由此可知,耶穌接受試探是上帝「主動」的作為,目的是要導引出耶穌也會面對「人性軟弱(肉體、能力、權柄)」的問題。
從試探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祢若是上帝的兒子」,我們不難發現牠是有意藉著「兒子」這個「特殊身分」來誤導耶穌可以「為所欲為」。只是,耶穌並沒有被這些「屬世的誘惑」勝過,祂針對撒但的提問分別用《聖經》的話語一一駁斥,以致最後魔鬼也束手無策,暫時離開了耶穌。
有一青年,在監獄中悔改信主。刑期滿了,釋放出獄,他就到處作見證,領人悔改。有一天,他在聚會中作見證,說到犯罪的可怕。
他說:「當我年輕時,在倫敦一家公司的辦公室裡。一天下午,只有我一人在辦公室裡,因為要寫一封私人的信,未經許可,就取了公司的信紙,隨後又取了公司的信封,最後再打開抽屜,取了一張郵票,貼在信封上,將它付郵。當我將這封信投進郵筒之時,我的人格也隨著投下去了,那是我墮落的起頭。」
他接著說:「此時,我見沒有人發現,偷竊的膽漸漸長大起來。於是慢慢學會盜用公物,竊取公款,偷用辦公時間來做私事。但是最終,身入囹圄。料想不到年紀輕輕,就已身敗名裂。我在獄中服刑三年。幸蒙救主憐憫,悔改得救。現在回想起來,仍覺犯罪何等可怕。」
各位兄姊,撒但厲害的地方就是會抓住我們「人性」最軟弱的部分給予致命一擊,牠會先用一段時間仔細觀察,然後用各種試探(有些人是金錢,有些人是情慾,有些人是權位,有些人是名聲)將我們帶離信仰。就好像用「冷水烹煮青蛙」一樣,一開始會不以為意,等到發掘生命有危險時,往往已經無法逃離了,就像剛才故事中的青年一樣。
誠如使徒雅各所說:「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1:14)因此,在我們用「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向上帝懇求之前,我們要先詢問自己是否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若我們不能熟悉上帝的話語,自然也不能了解上帝的喜好和厭惡。既然如此,當我們每次遇見試探時,怎能埋怨上帝為何讓我們遇見試探呢?
當我們與上帝有緊密連結時,我們就不必擔心撒但的計謀和誘惑,我們會和耶穌一樣,用上帝的話語將撒謊者的謊言一一擊破,而撒但在黔驢技窮之後,自然暫時離我們而去。
但我們也不否認,上帝會透過生命中的各種試煉和考驗來鍛鍊、提升我們的信心。在〈煉我愈精〉這首詩歌當中提到:「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變成酒;你若不煉哪噠成膏,它就不流芬芳;主,我這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
的確,信仰旅程中的每道傷痕都是真實的,都是痛不欲生的,也都是刻骨銘心的,這是我們絕對無法否認的。最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有些試煉是上帝刻意為我們安排的(通常是事情過了之後才會如此見證),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違背上帝命令的事,就好像《約伯記》中的主角——約伯一樣,他甚至是當時代一位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的義人。
雖然如此,上帝仍在我們生命中掌權,祂必不叫我們的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脅。誠如保羅所說:「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因此,我們總要為生命中一切可以幫助、塑造我們靈命成長的試煉和考驗向上帝獻上感謝。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再次用「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的禱告文禱告時,不應該只是單純要求上帝讓我們不致遇到撒但的試探和誘惑,畢竟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選擇進入試探和誘惑之中,根本就和撒但無關,誠如俗話所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期盼我們在禱告之前能夠先思考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若是平時我們都「不認真燒香」,怎能責怪和埋怨上帝沒有保守和帶領。
當然,上帝也會透過試煉和考驗讓我們學習更加注目在祂的身上,雖然這些試煉和考驗總是讓我們精疲力盡,但主耶穌永遠不會讓我們孤單走這條路,祂會照著自己所說的應許一直陪伴在我們左右。而最後我們會如同使徒雅各所說:「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