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12
經文: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19節
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引言
或許我們當中的兄姊都曾有過「集體開車或騎車」出遊的經驗,我相信那肯定會是生命中很難得的回憶。只不過,有些人的回憶可能不是一起開心的遊玩,而是一直跟不上前面的車輛或者是跟錯車了,特別是我們開的是蠻有年紀的「老爺車」。
2011年的暑假(當時我擔任高雄中會青年部長),我帶著高雄中會十位青年前往德國科隆與該地的教會進行為期兩週(7/23-8/7)的「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當時德國青年的leader就是兩年前來過我們教會的Simon。
當我們在行程的第三天,他帶我們前往科隆大教堂和附近的博物館參觀。為了讓我們可以容易找到這位「領頭羊」,他那天特別穿上一件背後印有「Follow the leader」的T恤,並且不斷提醒我們要「Follow the leader」。雖然他的舉止讓所有的台灣青年感到很好笑,但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真的是需要好好地跟隨這位leader,否則若是有人走失了我可是要負最大的責任。
的確,「跟隨某人」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經驗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跟隨父母或兄姊,在學校跟隨老師,在部隊中跟隨班長,在工作職場上跟隨主管。身為基督徒也有一位跟隨的對象——主耶穌,祂除了是我們的救主,也是我們的牧者,更是我們生命的光。誠如祂所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各位兄姊,在我們信仰的歷程中是否有緊跟隨著主耶穌呢?或者我們跟隨的是一個我們「自以為正確」或「自己建構出來」的思想或價值呢?
從絕望到再次領受呼召
主耶穌復活的早晨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一些婦人來到耶穌埋葬的墳墓那裡,只是眼前所見到的竟然是擋在墳墓前的石頭已經挪開了。不但如此,當她們進到墳墓裡面時,耶穌的身體也不見了。的確,是誰那麼大膽,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將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查封的墳墓打開了,更何況這墳墓還有士兵看守,這些人肯定是不要命了。
正感到疑惑之際,忽然有人站在她們面前並告之:「不要害怕,我知道妳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太28:5-6)關於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事蹟,其實四本《福音書》的作者各有不同的詮釋,但我們可以看到首批發現「空的墳墓」的這些人(婦女或門徒),他們當下的反應都是非常困惑和害怕,沒有人聯想到耶穌曾說過雖然祂會受難,但過了三天將復活。
的確,有時我們的信仰也會和這些婦女和門徒一樣遲鈍,因為起初我們會選擇信耶穌的原因有可能是希望「有餅可吃、病得醫治、平安順利」,當然也有蠻多人是因為「父母的遺傳(好幾代的信徒)」。我不否認有些人剛開始接觸信仰時「心」是積極火熱的,教會各樣的聚會他們都一定都會撥時間參與。
只是,當一些信徒愈深入教會的「核心」(門徒、擔任幹部)之後,也愈知道教會內部的「真實狀況」,突然間他們的「熱忱」不復存在,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有些人因此而離開教會,甚至離開信仰。就好像耶穌三次宣告自己即將受難之後,猶大因後悔跟錯人而決心出賣耶穌;耶穌在逾越節晚上被祭司長派去的士兵逮捕時,所有的門徒都逃跑了;在同一個夜晚,彼得如耶穌所說三次不認主。
在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夜晚,耶穌的貼身弟子全都棄祂而去,諷刺的是這些人在幾個小時之前還曾經信誓旦旦的與彼得同聲說:「我就是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可14:31)。各位兄姊,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回想一下,當初我們站在上帝和眾人面前宣誓,決志要成為「永遠跟隨、忠心服事耶穌」的門徒,至今我們是否仍持守這個約定呢?或者我們早已成為「不冷不熱」的禮拜徒了?
我相信每位決心受洗歸入教會的基督徒一定都曾有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的真實經歷,或許當我們每次回想那個特別的經歷時,仍然會止不住感動的淚水。只是,隨著時間愈久,那份「最初的感動、與主耶穌最真實的相遇」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直到我們完全忘記自己是耶穌的門徒、耶穌的見證人的身分。
在今天經文中的彼得和其他的門徒都在幾天前才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他們親眼看見耶穌的釘痕手和被刺穿的肋旁,特別是多馬,他還親自碰觸了耶穌的傷痕。從這些明確的記號,門徒可以確定站在他們面前的人絕對是耶穌本尊。耶穌不只是將「復活的身軀」讓門徒看見,祂還吩咐門徒必須完成的使命——接受耶穌的差遣去傳揚悔改赦罪的福音。
我們不確定門徒是否清楚耶穌差遣他們的目標,否則彼得怎麼會又帶著幾位門徒重操舊業,再次回到提比哩亞(加利利)的海邊從事捕魚的工作。在這趟捕魚的過程中,彼得和門徒除了再次遇見復活的主耶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之外,他們又經歷了「大豐收(滿船的魚獲)」的神蹟。這個神蹟似乎是耶穌刻意營造出來的作為,目的是要門徒記得耶穌起初呼召他們跟隨祂的使命—得人如得魚。
於是,耶穌在門徒的面前接連三次問了彼得同一個問題:「你愛我嗎?」從經文的記載我們得知,彼得三次都回答:「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在此我們似乎看到彼得為了彌補幾天前曾三次不認耶穌的罪過,因此他極力地表達自己真的是愛耶穌的。
然而,若是從希臘文來看耶穌的問題和彼得的回答時,這兩者可說是天差地遠(耶穌:ἀγαπάω agapao,神聖的愛,犧牲的愛,深謀遠慮的愛;彼得:φιλέω phileo,友誼的愛,回應的愛,情感的愛)。我們不明白彼得為何會有這種「文不對題」的回答,或許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耶穌所說的「愛」,或許是他為了表達謙卑才如此回應,但至少他後來被聖靈充滿的生命確實活出了耶穌所說的「愛」。
你跟從我吧!
各位兄姊,讓我們再次回想起初為何要「跟隨耶穌」?我們有認真在跟隨嗎?或者我們早已失去了起初的熱忱,而耶穌也早已經被我們閒置在一旁許久的時間了。當耶穌問我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時,我們會如何回應呢?有可能我們會和早期那些想要跟隨耶穌的人一樣說:「抱歉,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我才娶了妻,所以……」(路14:18-20)。
我們不能否認有時「世界的事」難免會阻撓我們「更愛耶穌、更親近耶穌」,但問題在於這些「世界的事」也實在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將他們完全切割。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因為信了耶穌之後,然後就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無怪乎有許多跟隨耶穌的人常常會在「先選擇世界」或「先選擇耶穌」之間拉扯,似乎怎麼選都覺得不對。
的確,當我們決定相信耶穌成為基督徒之後,雖然肉體仍在這個世界生活,但我們的眼光卻可以不再定睛於世俗的價值,而是上帝國的價值。主耶穌曾對跟隨祂的人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著名的基督徒文學家 魯益斯(C. S. Lewis)曾說:「當你定睛於天,同時也會得到地;當你定睛於地,你不只失去了天,同時也失去了地。」
有一個孩子,他希望成為一個大音樂家。他曾在許多大音樂教授門下辛勤的學習,以至在所知道的人中,沒有人能再幫助他。不久,聽說在紐約市有一位名音樂家,他就前往拜訪,那是一位退休的老人。他問:「老伯伯!你可以收我做學生麼?」
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說:「孩子,不行!我已退休了。」孩子說:「你可以讓我彈幾下鋼琴麼?」老人說:「自然可以。」老人傾聽著孩子彈了幾分鐘之後,他走來輕拍著孩子的肩膀說:「孩子,我收你!」
幾年的歲月中,老音樂家把全部精神心力灌注在這年輕人的身上,教導他。老音樂家提醒:「真正的音樂,是人類實際的故事,融化在人生的歷史裡。」
一天,老人說:「孩子,你成了。」他們租了一座大音樂廳,並向愛好音樂的人們宣佈了演奏的消息。那天晚上,大廳裡擠滿了人,當孩子演奏精采的樂章時,一波一波的喝彩聲,從人群中傳來。然後,偉大樂章的演奏完畢。孩子的身體靠近琴鍵,全神傾注在上面。
在終曲之前,許多大人物像小孩子般叫起來,婦女們把錢囊放在他的足前。孩子並沒有注意這些;只是向包廂注視著那白髮的老教授。老人點著頭說:「孩子,你在對的路上,就這樣繼續下去,就這樣繼續下去!」
親愛的兄姊,當我們決定要跟隨主耶穌之時,我們就不再將眼目定睛於這個世界,而是十字架的救恩。只要我們專注於耶穌的教導和命令,並且用全部的生命活出信仰的見證,我們就能夠如同那位孩子一樣,因為全神貫注在那位「引導者」的身上,就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之上。
此外,基督徒也毋須去跟其他人比較或是太過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父特別和唯一的創造,誠如一首兒童詩歌〈你很特別〉所說:「你很特別,管人怎樣看著你的臉;你很特別,神愛世人沒有分別。你很特別,自信花朵開滿心裡面;只要相信神造我們,就是很特別。」
當彼得向耶穌問起那位祂所愛的門徒「將來如何」時,耶穌的回應是:「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的確,我們每個人都被天父賦予不同的恩賜和特質,為的是用這些恩賜和特質來榮耀上帝。同樣的,耶穌呼召和差遣我們成為祂的見證人,也都是依照我們不同的屬性將我們放在最適合的位置,目的是使福音可以藉由「不同的方式」分享出去。
以往我是在「升學主義」的環境之下成長,因此大家都會用成績好壞來決定一個人的優劣,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價值觀也在教會之中出現。之前曾和兄姊分享我中學時期因成績不理想(經歷重考和留級)而非常自卑,雖然我高中時擔任過少年團契的幹部(會長、副會長、靈修、活動等),但我總覺得大家還是會以「讀哪所學校、成績如何」來評定參與服事者能力的好壞。
就在這種「比較的文化」之中,我除了找不到服事的意義,後來也漸漸失去服事的動力。直到大學時在參加營會的過程中,我才發現主耶穌真正要的是什麼,祂從沒有因為成績好壞來決定誰可以參與服事。其實主耶穌只要我們「全心全意的跟從祂」,因為真正的服事是不分「才能恩賜、身分高低、貧賤富貴」,只要我們願意「以基督的心為心」參與服事,上帝都會喜悅接納的。
結論
在主耶穌復活的今天,讓我們再次思想「為什麼我會決定要信靠主、跟隨主」?我們是想要從耶穌的身上得到什麼好處嗎?還是以為信耶穌之後生活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事實上,跟隨耶穌是必須付上代價的,如耶穌所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意思是「放棄、犧牲舊有的生命和生活價值」。
各位兄姊,當主耶穌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時,期待我們也能夠用耶穌所說「ἀγαπάω的愛」來回應,因為祂本身已經藉著「十字架」顯明這樣的愛了。耶穌要每位跟從祂的人都能夠專注於祂(教導、言行舉止、對上帝的敬虔),並且善用自己的恩賜才能引領人來認識福音,因為這正耶穌呼召、差遣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大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