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維繫生命的藥帖—十誡(6)

日期:2020/07/05
經文:出埃及記二十章1-17
1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2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3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4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5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6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7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8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9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10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11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12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13不可殺人。14不可姦淫。15不可偷盜。16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7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引言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子人尊敬」。「孝道、孝順」是中國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善行,是華人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在〈論語為政篇〉提到一則關於孝道」的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釋義: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正在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他說:『不要違背!』」樊遲說:「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長輩活著的時候,要以禮來應對;長輩往生後,要以禮來安葬,要以禮來祭祀。」
 另一篇記載也提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能贍養父母就行了,但是家中的一樣有人供養。如果我心中不存敬意,那與飼養又有什麼區別呢?
 某人在事業有成後,就出錢母親插花,也經常父親音樂會。起先父母有點興致,但後來母親向他反應插花讓她感到腰酸背痛,而父親也總是在音樂會打瞌睡。後來,父親忍不住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出於一片孝心。但我一直想告訴你,我其實喜歡看布袋戲,而不是聽音樂會。還有你媽媽說她喜歡養,不喜歡插花
 的確,如果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是表面性的給予三餐溫飽、使其有居棲身、提供消遣娛樂,這種表面性的供養與養有何區別呢?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十誡第五誡認識孝敬父母」在信仰上真正的意涵

敬重神在地上的代表
 談到「孝順、孝敬父母」這件事,在華人教育制度之下,或許我們從小曾聽過關於〈二十四孝〉或〈三十六孝〉所談及故事,而許多師長都會要求我們學習這些故事孝子的「孝心」。只是,有關故事中所描述的一些行徑,在現代人看起來似乎是「極不人道」,甚至「相當愚蠢」。很有可能尚未善盡孝行自己就先喪命。因此,到底這是「父母的孝順」,還是「子女的虐待」。
 我相信,在全世界各個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會論及孝敬父母」一事,只是在作法上或許會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每個文化在這件事上面的規範多是承襲長久以來不能改變倫理傳統或是道德約束。因此,我們絕對不能用自己文化習俗差異性評論批判其他文化習俗優劣良窳
 記得我在神學院就讀時,〈基督教倫理學〉的老師推薦一部極具爭議性日本電影猶山櫛考〉,其故事描寫日本古老山村極不人道的「棄老傳統」,在當時生活貧困資源有限的環境之下,老人某個年紀就會被帶到山上棄養最終他們就會在那裡凍死餓死影片中有兩對母子分離時的作法很大的落差,一對是母子難分難捨情懷,另一對則是兒子巴不得趕快將母親丟棄
 對以色列人而言,關於「孝敬父母」的規範不是來自於某個傳統文化習俗」,而是上帝陳明在與以色列人西乃聖約之中。之前在介紹十誡〉的背景時曾提到,〈十誡〉的第一誡第四誡是關於「神與人之間」的誡命第五誡第十誡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誡命。我們可以發現,在「人與人之間首要誡命就是提到當孝敬父母」,這也是第二條積極性的命令
 「孝敬(kabbed」這個字在希伯來文中有「使之得尊榮」的意思,一般都是用在尊崇、榮耀上帝」之上,但這個字同樣也可以用在尊崇人」。上帝特別吩咐以色列人當以尊崇上帝那樣敬重的態度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就是上帝在各人家中所設立的代表兒女在家裡使父母可以得到尊榮,藉此學習尊崇上帝以及敬重祂為人類設立權威代表
 由此可知,上帝要求以色列人父母的「孝敬」,不能只有停留提供父母肉體物質上的滿足,卻忽略關係情感建立。從《聖經》的記載我們得知,上帝是一位喜愛世人建立關係和情感的神,祂樂意親近世人主動提供他們生命中各樣好處。因此,我們也要用這種方式善待自己的父母,使他們在靈魂體各方面都可以獲得滿足
 接著,上帝將「世上享受長壽」的應許賜給凡遵守這條誡命的人。關於「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這句話常會讓我們直接聯想到「壽命長久」,然而在這裡比較是上帝針對整個以色列民族所說的應許。也就是說,只要以色列人能夠尊崇、榮耀上帝」的方式尊榮父母」,他們將能夠長久的居住在上帝所應許迦南地
 《申命記》中有關第五誡的記載和《出埃及記》也有些許不同,上週講道中特別提到,《申命記》是摩西以色列人即將進入迦南地之前再次重申上帝的誡命,好使他們在迦南地可以因為遵守上帝的誡命永遠享受應許的賜福。因此,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說:「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16
 在此我們同樣看見一項事實以色列人可以在應許之地永遠蒙福的證據就是「尊榮生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上帝在家庭中的代表,他們會依照上帝的命令教養自己的孩子,使之永遠不偏離正路。誠如《箴言》的作者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中有關「孝敬父母」的教導特別指出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2)。意即「孝敬父母」的人一定能夠在上帝所賜的地面上享有在世長壽」的特別賜福,這是世人一心嚮往」的人生

當孝敬父母
 各位兄姊,我們可以存活在上帝所造的世界中,是因為有生養我們父母。上帝要我們學習孝敬(尊榮父母」就是為了感謝他們生育養育照顧我們,也就是感謝我們出身的根源不尊敬自己出身根源的人就像失了根只活在眼前而已,他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此外,「孝敬父母」也可以從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傳承智慧,畢竟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要多。
 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只要談起自己的父母就會有一肚子的怨氣,甚至仇恨,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負面悲慘經驗。因此,當他們聽到十誡第五誡關於孝敬父母」的教導時,真的很難做得到,畢竟他們過去所受到的傷害歷歷在目,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能夠擺脫那些傷害所造成的陰影
 我們決定遵行孝敬父母」的命令並不是討好上帝讓祂摸頭,或是為自己的父母辯護,好使他們在外人面前可以維持良好的形像。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確實傷害了我們,他們的表現不符合我們心中所渴慕父母的形像;他們也是會犯錯,是有缺點的人,對此我們也必須容許自己對父母感到生氣與失望
 的確,我們確實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無法選擇生養自己的父母無法決定父母用什麼方式對待我們基督徒並不是樂天主義者,我們用不著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重生得救否認家庭中曾經歷的傷害,因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是否要原諒他們,是否主耶穌醫治過往的傷痛,並且也讓我們透過屬靈的眼睛看見其實父母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
 當我們學習敬重、尊榮」自己的父母時,我們就會接納他們原來的樣子,雖然他們曾犯下許多錯誤,但藉著饒恕」的功課,我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也是有正面的傳承值得學習。當我們尊敬的眼光」來看父母人生時,就會從他們的身上發掘出許多對我們有幫助的東西來,比如說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我們未曾思考過人生價值觀
 關於「孝敬父母」這項誡命,有另一個議題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們是否有讓父母在年老時獲得好的照顧。或許在今日工商繁忙社會中,許多家庭多是「雙薪家庭」,夫妻忙於工作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如果夫妻倆父母身體健壯的話,就會拜託阿公阿嬤來幫忙照顧孩子美其名為「阿公阿嬤有含飴弄的機會」,但實際上父母養育照顧孩子責任推給阿公阿嬤承擔。因此,現在接送孩子上下學安親班補習班)的工作多是阿公阿嬤負責
 雖然現在的父母就好像「工具人」一樣可以讓我們「善加利用」,而他們看見自己的子女如此忙碌不好意思推辭。但他們的年紀畢竟會愈來愈老邁體力也會大不如前身體狀況開始亮起紅燈,甚至出現失智失能的狀況。此時,為人子女者該思考的是「如何讓父母人生的盡程(續尾站」可以仍然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價值,而不是被當成人形皮球」讓自己的子女踢來踢去的。
 近年來我們常會看到社會新聞就是子女彼此推託撫養年老父母責任,較有倫理觀念的人或許會父母送到日照中心安養中心或是居家看護照顧自己的父母;然而還是有些違反倫常的人完全無視父母年事已高,竟將他們棄之不顧。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子女平時不會在意或是過問父母生活狀況,卻在父母離世時突然跑出來爭奪家產
 耶穌曾針對那些假冒偽善法利賽人文士指出,他們在「孝敬父母」這件事上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的人,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將奉養父母的錢獻給上帝之後,他們就毋須再盡孝敬父母」的責任(可7:6-13)。各位兄姊,「孝敬父母」並不只是提供他們肉體物質上的滿足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關切他們精神心靈上的真正需要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認為孝敬父母」是一種享受或是一種壓力呢?之前曾和兄姊分享:「長輩能夠孝敬,是晚輩的福氣。」我們是否同意這句話呢?上帝將「孝敬父母」這項誡命頒佈以色列人遵守目的,是要他們能夠像尊崇上帝那般的尊榮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上帝在地上權威代表
 雖然我們的父母可能無法如自己所預期的那般養育我們,但我們當知他們真的已經盡力了。我們只能祈求主耶穌憐憫父母軟弱,並醫治我們過往的傷痛。期待我們可以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尊榮生養我們的父母,因為這是上帝應許我們蒙福的證據。同時,我們也可以藉此成為兒女模範,使「孝敬父母」在自己的家族持續傳承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