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7/11
經文:撒母耳記上一章1-11節
1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蘇弗的玄孫,託戶的曾孫,以利戶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2他有兩個妻,一名哈拿,一名毘尼拿,毘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3這人每年從本城上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在那裡有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當耶和華的祭司。4以利加拿每逢獻祭的日子,將祭肉分給他的妻毘尼拿和毘尼拿所生的兒女。5給哈拿的卻是雙分,因為他愛哈拿。無奈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6毘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他的對頭,大大激動他,要使他生氣。7每年上到耶和華殿的時候,以利加拿都以雙分給哈拿。毘尼拿仍是激動他,以致他哭泣不吃飯。8他丈夫以利加拿對他說:哈拿阿,你為何哭泣、不喫飯,心裡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麼?9他們在示羅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來。祭司以利、在耶和華殿的門框旁邊坐在自己的位上。10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11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
引言
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難免都會有「啞吧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經歷。比如說有人因為腸胃吸收不好,雖然吃了許多食物卻還是骨瘦如柴,許多父母常因此而被長輩責怪「沒能好好照顧、養育孩子」;當然也是會有人調侃說是「浪費糧食」。另一種人則是因為腸胃吸收太好,即使只有喝白開水和呼吸空氣都會發胖,更慘的是他們很努力想要減重,但用盡各種方法卻還是無能為力。
過去曾和兄姊分享我高中重考的經歷,若沒有親身讀過「國四班」的人,真的很難感同身受。當時補習班有規定必須要穿著原本國中的校服去上課,因此我們會在教室裡看見各個學校的校服。還記得那時每天早上要出門前往補習班是我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補習班位於台北市區,所以我必須坐公車前往。觀察比較仔細的人就會發現,為什麼這個學生穿著某校校服卻不是前往該校的方向。
坦白說,在這短短前往補習班半小時的車程裡,我感覺就像是經歷了好幾小時。而待在補習班的時間更是度日如年,(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六點),每天的行程就是不斷的「考試、檢討、處罰、上課、自習」。最可怕的是每個人都像是機器人,當我們拿到測驗卷時,雖然是不同的出版社,但其考題近似或完全相同,因此看到題目的前幾個字就知道答案是什麼了。
那麼,到底這段重考的經歷對我來說有多麼痛苦呢?如果我告訴大家,我對這段時間(將近一年)的記憶幾乎是「零」的時候,你們就可以想像那是我生命中一段多麼不堪回首的過去。後來我升上高中之後就一直很排斥(痛恨)「補習」這件事,一直到我的成績真的爛到父母看不下去的時候,才又再次請「家教」來改善我的課業(,其實我內心極度排斥)。
各位兄姊,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一段說不出的「苦情」或是「不堪回首」的記憶呢?或許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也在其中受了很大的傷害,那麼,我們有否被上帝醫治和修復了呢?
未能得子之痛誰能知
有關《撒母耳記》的背景是發生在以色列 士師時代的末期,當時是由以利擔任士師(倒數第二位士師),但他似乎不是一位值得信賴的人,因為他任由自己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在獻祭的過程中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經文特別指出「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2:12),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此時期的以色列人肯定也是像脫韁野馬般胡作非為。
就在此時,上帝也已經將替換以利成為士師的人選準備妥當——撒母耳(最後一位士師),而今天所讀的經文就是關於撒耳母出生的記載。撒母耳的父親是以法蓮人 以利加拿,從經文的描述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忠心事奉上帝的人,因為他每年都會帶著全家人從本城(拉瑪)上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但再怎麼完全的人也是有他的弱點,以利加拿的弱點就是他有兩個妻子。
雖然在《摩西律法》中並沒有針對「一夫多妻」的制度提出反對,但這卻不是上帝創造人原來的用意。起初上帝造男造女,並且設下「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太19:6),除了是要夫妻二人成為一體(堅守婚姻的盟約),更是要透過男女親密關係的結合延續後裔;而保羅也特別定「一夫一妻」為教會領袖的條件(提前3:2)。
正因為以利加拿娶了兩個妻子,一名哈拿,一名毘尼拿,確實為他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在經文有指出毘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而哈拿不能生育的事情竟然被毘尼拿故意拿來作為刺激她的話柄,因此,哈拿不只是心中充滿怒氣,更為這樣的事哀傷不已。可悲的是,以利加拿竟也對這件事完全無感,以致說出令人翻白眼的話:「哈拿阿,妳為何哭泣、不喫飯,心裡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
在之前的講道中曾提到,不能為丈夫留下子嗣的婦女在當時代是一種極大的羞辱,也有可能是因為犯罪導致的結果。但從經文的記載得知,是上帝使哈拿不能生育(關閉了她的子宮)。或許我們有發現,類似的記載也曾出現在《創世記》,當撒萊見自己不能為亞伯蘭生育兒女時,她就對亞伯蘭說:「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創16:2)。
有趣的是,雖然撒萊和哈拿都知道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但她們二人的作法卻有很大的區別。撒萊是將自己的使女 夏甲給亞伯蘭作妾,好使夏甲可以為自己留下子嗣;只是哈拿並沒有想從別人的身上為自己生育兒女,反倒是迫切在上帝面前流淚祈禱,盼望上帝可以施予憐憫。
此外,哈拿還在禱告中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祢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撒上1:11)或許對許多不能懷孕的婦女來說,她們多是為了洗刷「羞辱、罪名」才迫切的請求上帝可以使她們生兒育女。可是哈拿竟然是要將自己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獻給上帝,這真的是令人難以理解。
從哈拿「獻上長子」的禱告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她真的是一位敬虔的以色列人,她非常清楚上帝的誡命和律例,也知道上帝所喜悅的事情。的確,上帝曾明白的指出:「以色列人中一切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是我的。我在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那天,將他們分別為聖歸我。」(民8:17)因此,上帝果然垂聽哈拿的呼求,在以利加拿一家人返回拉瑪之後不久,上帝顧念哈拿並使她懷孕。
來自邊緣的聲音—哈拿
或許有兄姊曾聽過有人(初代信徒)因為在信主之後深感上帝的宏恩,因此他們會向上帝許願要將自己的長子獻為傳道人。就這樣,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會不斷被家人提醒,他們已經獻給上帝作為器皿,要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並且為將來讀神學院做好準備。不過,我也曾聽過比較奇特的說法,有人因為孩子求學過程不盡人意,因此家人就勸勉他們去讀神學院,似乎神學院成了資源回收站一般。
當然,我們絕對不會懷疑那些有意願將孩子獻給上帝使用的人的心意,特別是一些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報答主恩的信徒,這確實也是他們回應上帝的積極作為,就像哈拿一樣。的確,以往若是家庭或家族中有人願意獻身成為傳道人時,家人總是感到與有榮焉,而常在教會界(中、總會)參與事奉的教會兄姊也一定會不斷與人分享「他(她)是我們教會出身的傳道人」。
然而,身為今天教會內的家長還會有多少人存在著「將長子(孩子)獻給上帝」的思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有人會說:「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為他們做決定。」但有趣的是,有一個華人的習俗就是當孩子周歲時,家人都會在孩子面前擺列代表各行各業的東西要讓孩子抓取,若是抓到什麼就代表孩子將來會從事什麼行業,這難道不是在為孩子決定將來嗎?
各位兄姊,我們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會有「為孩子決定將來」的想法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將來比別人差。的確,「比較」一直以來就是造成我們「與別人對立」的原因之一,而「比較」也常會引起「嫉妒」。比如說「為何某人可以開名車、住洋房;為何某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可以少奮鬥幾十年;為何某人的家庭那麼幸福,自己的家庭卻是灰頭土臉」。
其實今天經文中的兩位女性——哈拿和毘尼拿的內心也是充滿了比較和嫉妒。哈拿因看見自己不能為以利加拿生育孩子但毘尼拿卻可以而產生嫉妒(在分祭肉時),而毘尼拿也抓住哈拿的這個弱點,於是常常在哈拿面前以「妳瞧,我是能為丈夫生孩子的婦人」來刺激她,這使得哈拿有苦難言、痛苦萬分。
然而,對毘尼拿來說,她也對哈拿充滿嫉妒,即使她已為丈夫生兒育女,但她卻無法得到以利加拿完全的愛。從以利加拿對哈拿所說「妳為何哭泣、不喫飯,心裡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這話,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得到,以利加拿一定比較疼愛哈拿。由此可知,一夫多妻絕對不會為家庭帶來幸福,相反的,它是導致家庭分裂的最大因素,《聖經》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箴言》的作者曾指出:「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14:30)使徒雅各也說:「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雅3:16)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歷史中一切的亂象幾乎都與人性的嫉妒有關,在《聖經》中有許多悲慘故事的發生也是因為人性的嫉妒,如該隱殺死亞伯、亞倫和米利暗因摩西娶古實女子而毀謗他、掃羅追殺大衛等。
保羅曾提醒,嫉妒乃是屬於「情慾的事」,而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加5:19-21)。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避免因嫉妒的纏身而失去進入上帝國的福分呢?就是要知道賞賜和收取的主權都在於上帝,並學習滿足現有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喜樂滿懷。
在台語歌手 陳雷所唱的〈歡喜就好〉這首歌中,有一段歌詞可說是我們生命永遠難以「獲得滿足」的最佳寫照:「歸工嫌車無夠叭,嫌厝無夠大,嫌菜煮了無好吃,嫌某尚歹看。駛到好車驚人偷,大厝歹拼掃,吃甲尚好驚血壓高,水某會兌人走。」的確,若是我們的生命都只將眼目放在物質上面時,即使真的得到我們所認為的「所有」,最終還是無法感到滿足。
每個人一生中能夠擁有多少,其實上帝早已預備妥當,我們毋須和他人比較,否則我們就會陷入嫉妒的網羅之中,最後抑鬱而終。基督徒要學習無論處在什麼境遇中都要繼續敬拜上帝、讚美上帝、感謝上帝,這是我們避免落入「比較、嫉妒」之試探的最佳武器。約伯就是我們的最佳典範,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b)
當然我必須承認,這是一項不容易學習的信仰課題,但只要我們持續倚靠聖靈的大能,經歷上帝在我們身上施予的恩典,我們一定可以滿足現有的生活,用喜樂的心迎接每一天。
結論
使徒雅各曾說:「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2b-3)各位兄姊,若是我們目前在禱告上所求的一直都得不到上帝的回應,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我是否妄求」?我們可以學習哈拿的禱告,這樣的禱告就是主耶穌所說「先求上帝的國和義」,當我們禱告的「焦點、目標」正確時,上帝一定會應許我們所求的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