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6
經文:馬太福音十章34-39節
34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35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36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37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38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39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引言
如果有仔細觀察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時,他們最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我的」。這句話表達了幾件事:(1)這是屬於我自己的玩具;(2)這是我先拿到的玩具;(3)這是只有我可以玩的玩具。通常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都會提醒小朋友「玩具要彼此分享,大家一起玩喔」,只是,他們似乎不將家長的話當作一回事,最後甚至還會上演「大爆走(爭吵、搶奪、哭鬧)」的戲碼。
其實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或許我們會認為它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本能)」,誠如俗話所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以這兩年台灣所發生的新冠肺炎來說,自疫情開始爆發以來,人性「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情況可說是層出不窮。從一開始所有人都爭相搶購口罩、衛生紙,一直到依類別登記疫苗注射,我們看到了人性最為醜陋的一面。
後來,更有人故意違反防疫規定,竟然在隔離期間四處趴趴走,以致將病毒四處傳播,造成許多人無端受害。這些人自私的行徑真的是令人感到氣憤難耐,雖然他們有受到政府的罰責,但這其中所造成的傷害絕對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和彌補。
同樣的,信仰也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上帝的規範,思想耶穌的言行,限制聖靈的工作。誠如保羅所說:「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因此,我們若不能以謙卑的心來與主會遇,最後在信仰上可能會落入一種「自以為、自我感覺」的情境之中。
我以為所跟隨的耶穌…
關於今天所讀經文的背景是發生在耶穌差遣十二使徒之後。我們不曉得耶穌揀選這十二個人的條件為何,比如說資質聰穎、反應很快、學識豐富、能力超群等。從《路加福音》的記載得知,耶穌是在山上經過整夜的禱告之後才決定揀選這十二位門徒(路6:12),並稱他們為「使徒」,即「被差派出去傳信息的人」。此外,《馬可福音》也提到耶穌要這十二個人常和自己同在(可3:14)。
接著,耶穌賜給十二使徒各種行神蹟奇事的權柄,並差派出去宣講上帝國的福音。這就像是學生在跟老師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老師會透過學習評量來測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當然,要完成耶穌所交付的任務真的不容易,耶穌提醒十二使徒一路上會遭遇的難處和困境,像是「如同羊進入狼群、被交給公會、在會堂裡受鞭打、與親人為敵」。
這讓我想起一些不再從事牧職的「退任」傳道人,我相信他們起初也是因為聖靈的感動和主耶穌的呼召才決定獻身讀神學院。我也相信他們在剛從神學院畢業之後也是充滿對服事的熱忱和信念。但或許就是在真實面對牧會現場所發生的各樣狀況之後,他們開始對同工不滿、對體制失望、對事工無力、對呼召冷淡,最後帶著諸多的傷痛,捨棄傳道人的身分,離開這個令他們失望的「工作」。
其實在耶穌剛出來傳道時也是有許多的人分不清楚青紅皂白就來跟隨祂,原因可能就只是耶穌可以滿足他們肉體上(病得醫治、有餅可吃)的需要。當然也是有一些激進份子看準了耶穌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透過祂的影響力可以幫助他們完成一些心願(比如推翻羅馬人的統治)。我們不難發現,每個跟隨耶穌的人的心裡都對祂充滿期待,都用「自己的以為」來認識耶穌。
於是,耶穌提醒跟隨祂的人該如何明白祂來到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清楚認識祂的身分以及祂一切的工作,如此一來他們才會被認定為耶穌的真門徒。耶穌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只有那些「承認」耶穌身分,且「認同」耶穌工作的人才會被接納為天國的百姓,領受天國的福分。
這就好像我們在跟隨一位師父學習某項技能之前,一定已經會先探聽好這位師父具有哪些特殊專長,他的工夫是否值得學習,他在同業之間是否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我相信,我們都希望成為一位名師的高徒並習得技能,而不是跟隨一位沒沒無聞的老師。待我們對這位師父有充分的認識,也確定他真的是值得跟隨的師父之後,我們才會花心思、時間(或金錢)向這位師父學習技能。
各位兄姊,或許這時我們可以利用一點時間來思考一下,我們是用什麼心態在跟隨耶穌?如果我們仍以「自己的以為(滿足自己慾望)」來「看待、認識」耶穌的身分,最終一定會感到非常失望,就好像那些後來選擇離開耶穌的人一樣,因為祂並不是「有求必應」的神奴或有應公。的確,耶穌所要傳講的是來自天上的價值觀(福音),這與世界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突和落差。
這也是為何耶穌會如此指出:「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在此耶穌並不是要跟隨祂的人要刻意與自己的家人關係絕裂,而是要提醒他們,當新的價值觀(天上)主導一個人的生命之後,一定會與舊的價值觀(地上)造成極大的衝突。
在這樣的衝突(特別是與至親關係)之下,跟隨耶穌的人必須做出與「自我中心」斷捨離的決定,也就是犧牲自己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否則我們就很難繼續跟隨下去。因此耶穌才會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靈性形成的斷捨離~自我中心的病識感
各位兄姊,跟隨耶穌是必須付上代價的——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也就是不再以「我」主導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行事為人,如今我們的生命是以耶穌為主為王。誠如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a)
只是,這真的是很困難學習的功課,即使是已經跟隨在耶穌身邊三年的門徒仍無法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以致最後做出非常愚昧的決定。(其實這也是提醒所有剛從神學院的道碩生,在開始成為傳道人在教會服事時,千萬不要躁進,急著以自己的想法改變和牧養。)
當耶穌向門徒提出自己將要受難時,彼得竟然對耶穌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祢身上」,因而被耶穌以「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嚴厲的譴責(太16:21-23)。當耶穌在山上與摩西、以利亞見面而變貌之後,彼得竟向耶穌提出「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祢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太1-4),但耶穌並未接納此建議。
耶穌即將前往耶路撒冷受難之前,祂和門徒來到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但卻不受那裡的人接待。於是雅各、約翰對耶穌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嗎?」只是耶穌卻責備他們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1-55)。
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加略人 猶大在得知耶穌並非自己所期待的彌賽亞之後,他就去見祭司長並用三十塊錢將耶穌出賣了(太26:14-16)。或許我們不難發現,在門徒尚未遇見「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之前,他們的生命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耶穌該成為「什麼樣的老師(救主)」。
的確,沒有人敢保證我們在跟隨耶穌之後生命就立刻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我們生命中的「老我」常常像強力磁鐵一樣將我們牢牢吸住,以致那個耶穌賦予的「新我」難以在生命中茁壯起來。因此,耶穌才會要我們常常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祂;而這裡所說的十字架就是與「自我中心」斷捨離。
各位兄姊,在跟隨耶穌行走天路的過程中,我們有哪些十字架需要背起呢?或許過去我們都曾經用自己的理解和期待在認識耶穌,我們將耶穌限制在自己所畫的框架之中(神學思想、傳統思維),我們以為耶穌只喜歡哪些特定的形式(禮拜方式、教會規模),我們甚至因為意識形態而排斥某些人或反對某些議題,以致認為耶穌不會接納這類的人,也不會支持這些議題。
求主憐憫我們的驕傲自大,我們必須承認用「自我中心」所認識的耶穌真的猶如「井底之蛙」,因為「上帝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賽55:8)我們真的要成為靈命日趨成熟的基督徒,讓耶穌基督的DNA可以完全注入我們更新的生命中。然而,要讓自己的靈命成熟是必須付出時間努力學習的。
之前在〈活潑的生命〉每日靈修手冊讀到一則文章,其內容提到:期望基督徒生命「即時成熟」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可能的願望,這就像是期望兒子上完小學二年級就成為「工程師」,或像期望女兒練了兩個月鋼琴就成為「演奏家」一樣,絕不可能。在人生的每一個層面,成熟都是「很費時間」的。
神學家 史特朗舉例說明在成長過程中,「耐心」的重要性。他說,一個大學生問校長,能不能選修一個比校方所規定「更短的課程」?校長說:「當然可以,那就要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上帝造一棵橡樹,費時一百年;但造一顆南瓜,僅需六個月。」
文章的作者從書上讀到:一棵樹的成長,樹木纖維的形成極快,大約只需四到六個禮拜。但纖維要茁壯和變得堅強就很費時間了,不是只要幾個月工夫,而是要好幾年,甚至於幾十年呢!基督徒的成長情況也是一樣。像那名大學生,希望走捷徑,選「短期課程」,但求主「不要讓他遇見試探,一心想要立即成熟」。
在《彼得後書》一章5-7節,彼得對靈命成熟所提出的七個步驟(即信心、德性、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與愛眾人的心)都是很費時間來塑造的。我們只有耐心學習,因為靈命的成熟沒有捷徑可走!
〔上帝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1:3-7)。〕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有察覺「自我中心」的病症呢?是否有決定要與它斷捨離呢?如果我們跟從耶穌還是以「我認為應該如此」的心態來跟隨,我們就只是在「塑造」一位自己期待的救主,因為我們只是想要利用祂滿足個人的慾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