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信仰典範(1)—與上帝同行的以諾

日期:2023/01/29

經文:創世記五章21-24節、詩篇二十七篇4

創五21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22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23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24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詩二十七4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

 

引言

 在我們生命不同的階段裡都會希望有人可以陪伴在自己的身邊陪伴我們成長陪伴我們聊天陪伴我們完成某些事情陪伴我們玩耍陪伴我們做決定陪伴我們走最後一哩路。因為有他們的陪伴,我們不僅會感到愉悅感到被重視被疼惜,也會感到沒有遺憾

 自從十年前離開高雄教會回到自己成長的雙北地區牧會之後,因為教會離我和師母的家人所居住的地點變得更近了我的父母住士林,師母的父母住平鎮),因此我們就比較能夠安排時間回去家裡陪伴家人。特別是這兩年來家父家母的身體開始有一些狀況,每當他們告知我什麼時間要醫院看診,我都會安排時間與他們前往,一方面是陪伴,另一方面是為要了解狀況

 坦白說,在我們有限生命過程中,有多少時間是花在陪伴自己的家人?或許在孩童時期,但這段時間多是家人陪伴我們。當我們來到青少年青年階段時,似乎會用比較多的時間在陪伴朋友成年之後更是為了要打拼事業陪伴家人機會可能少之又少。直到年老時,我們以為家人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我們左右,但實情卻是藥物病床看護孤獨。難怪傳道者會說「虛空的虛空」。

 同樣的,在信仰這條路上,我們是否也有同行者一直陪伴在身旁?或者我們總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落單者靈性的孤兒)?當然,在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否有與上帝耶穌同行?我們可否想像沒有上帝耶穌同行生命變得如何

 

未曾經歷死亡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過程,沒有人可以逃避這個〈生命定律〉,就連主耶穌這位上帝的兒子也曾經歷這些生命階段。然而,在《聖經》中卻有兩個人物是未曾經歷「死亡」,一位就是今天經文中主角以諾聖經》中有兩位以諾,一位是該隱的兒子,一位是塞特的後代雅列的兒子),另一位則是以利亞(王下2:11)。

 《聖經》中關於以諾的記載,分別是在〈舊約〉的《創世記》、《歷代志上》,以及〈新約〉的《路加福音》、《希伯來書》和《猶大書》。其中《創世記》、《歷代志上》和《路加福音》比較是家譜」記載的方式呈現(創5:18、代上1:3、路3:37),《希伯來書》則是指出信心者必蒙上帝的喜悅(來11:5),而《猶大書》則是要藉著以諾所說的預言責備當時「不敬虔的人」(猶1:14-16)。

 雖然在《聖經》中有這幾處提到以諾名字,但我們對於他的生平經歷所能知道的真的很少。雖然如此,《創世記》的作者提供了關於以諾一件非常重要事蹟——與上帝同行三百年。「同行」在原文中有「來來去去」的意思,因此,「與上帝同行」就是「與上帝一同來來去去」,意即「與上帝可以持續維持良好的關係不是僅有短時間的感動與衝擊,而是可以維持三百年之久」。

 或許我們會想要了解,是什麼動力以諾能夠上帝同行三百年」的時間呢?其實我們可以創世記》第五章一開始的記載得知原因。正確來說,第五章是關於亞當家譜記載,然而其中的內容」可以發現,這是關於亞當夏娃第三個兒子塞特後代的記載

 在經文一開始又再次提到:「當上帝造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並且造。在他們被造的日子,上帝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人。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就給他起名叫塞特立定、安置之意)。」(創5:1-3)從「照著自己的樣式」和「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得知塞特也與上帝有著相同的屬性

 雖然亞當夏娃因為罪(犯罪」而被上帝趕出伊甸園,但這不表示他們就不再擁有上帝的屬性失去與上帝的連結。誠如使徒約翰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也就是說,當我們知罪認罪之後,上帝會使我們再次恢復與祂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再次明白祂的心意,且行在祂的旨意

 我相信,以諾一定知道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重要性,因此祂選擇了「與上帝同行」,這麼做的目的除了可以消極的避免自己像祖先一樣被罪試探誘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不斷享受上帝所賜予的喜樂福氣。也因著以諾的生命持續與上帝保持緊密的連結,上帝決定不讓他經歷世間最大的苦楚——死亡,當以諾與上帝同行三百年之後,上帝將他接去與自己同住

 此外,在這段經文中我們也發現一件事:「與上帝同行不一定要遠離人群,還是可以跟一般人一樣過著生兒育女的生活」。作者指出:「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以諾瑪土撒拉之後,與上帝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v.21-22)的確,上帝起初造人有目的就是為了組成家庭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藉著家庭可以繼續傳承與上帝同行(敬畏上帝」的生活

 有些人總以為與上帝同行」就一定要避開人群家人),過著與世隔絕隱居)的生活,這樣就不會被世俗攪撓無法專心思想上帝的話,就好像中世紀隱修士一樣。當然,有些人也會認為若想要專心與上帝同行」,就不能組織家庭結婚),因為家人影響阻礙,甚至逼迫服事上帝的人,以致他們無法全心投入,就好像神父修女

 由此可知,一個真正敬拜上帝敬畏上帝)的人,他不但會在生活中常常與上帝維持良好的關係,他也會遵行上帝的命令,並且這樣的敬虔態度透過家庭傳承下去,使其後代子孫也可以繼續與上帝同行」。

 

與上帝同行的以諾

 各位兄姊,我們是一個願意「與上帝同行」的人嗎?有什麼事情阻礙我們「與上帝同行」?我們是否也一直誤解與上帝同行」的真正意涵呢?從以諾的故事我們得知,「與上帝同行並不是專屬哪一類的人如全職服事者神職人員…等),而是每一位決志要跟隨主耶穌門徒

 在剛才的講道中有提到,「同行」所指的就是「持續維持良好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這絕對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夠建立起來的成果,很有可能需要花一段很長的日子,甚至是一輩子時間。就像一對交往中男女,他們剛開始一定都在認識彼此的個性差異了解對方的興趣喜好避免觸及個人的敏感地帶,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爭論

 因此,要學習以諾成為一個「與上帝同行」的人,第一項功課就是要花時間親近上帝。或許有人以為親近上帝」就是每日靈修讀經、禱告),穩定參加各種聚會禮拜團契禱告會),按時月定奉獻熱心參與服事

 當然,有些更用心的人就會照著基督徒八要〉的規定生活敬神愛人、天天讀經、常常祈禱、殷勤聚會、樂意奉獻、領人歸、服務社會、維護生態)。只是,這就是所謂的與上帝同行」嗎?

 在耶穌傳道的生涯中,有一位少年官來見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他回答:「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

 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10:17-22)。

 其實耶穌並不是否定擁有財富或是不同意賺取金錢,祂知道世上生活就得遵守其中的規則,因此耶穌也有繳交當納的稅金羅馬政府耶穌對這位少年官指出,一個人能夠承受永生條件並不只是單單遵守誡命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將上帝視為生命中最重要財寶。簡單來說,就是以上帝為生命中的第一位

 的確,當我們一樣東西一件事情看為重要時,一定會全心投入,甚至不惜代價來取得。就好像每年農曆年前,總是有許多父母長輩會到廟宇排隊,為要子女晚輩安太歲,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都可以消災解厄出入平安。而歌迷們也會為了參加某人某個團體演唱會熬夜排隊等候,就是希望可以買到入場券。有人為了欣賞101大樓跨年煙火,竟然可以清早就到象山觀景台等候

 各位兄姊,我們對「敬拜上帝、成為耶穌的門徒」是否也有如此的熱忱呢?我們對「敬拜上帝、成為耶穌的門徒」是否也願意全心投入,甚至不惜代價來跟隨呢?或許我們可以在此時利用一點時間列出自己的生活清單,在我們每天生活中必須處理的事情當中,「親近上帝、跟隨耶穌」會安排在哪一個順位?或者我們只有在禮拜天才有將上帝和耶穌列在生活清單裡面

 或許有人要問:「牧師,我很想將上帝和耶穌也列在生活清單裡面,但我真的沒有時間可以靈修、參加聚會教會服事」其實這樣的回覆完全誤解了「與上帝同行」的真正意涵。從以諾的人生可以知道與上帝同行」其實是一種生命經驗,也就是說,他不必透過一些宗教活動宗教行為證明自己是一個「與上帝同行」的人,因為他的生命言行舉止)就是「與上帝同行」的最佳見證

 雖然以諾65歲才開始與上帝同行,有可能他用了65年的時間在認識上帝認識自己。當他發現自己原來是按著上帝的形像樣式創造之後,他決心生命活出上帝喜愛的生活形態。此外,以諾在與上帝同行的過程中並沒有選擇逃離世界離群索居,他仍建立家室與人交往,他與上帝同行、不跟從世界」的生命成為眾人的典範,而「與上帝同行最終承受永生

 

結論

 各位兄姊,信仰並不是條文儀式或是宗教活動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生命態度。一個在基督裡重生得救基督徒,他已經恢復與上帝的關係聖靈幫助活出新生命的形像結出新生命的果子。因此,我們不再用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因為在我們決定信靠主耶穌時就「已經是上帝的兒女了。

 既然是上帝的兒女理當擁有上帝的形像特質,誠如使徒彼得所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當我們的生命能夠活出上帝榮耀的形像時,我們就真是一個「與上帝同行」的人。各位兄姊,我們的生命是否有令人羨慕,是否有讓人願意親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