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12
經文:創世記十五章1-6節、希伯來書十一章8-12節
創15:1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2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什麼呢?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3亞伯蘭又說:你沒有給我兒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4耶和華又有話對他說: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5於是領他走到外邊,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6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來11:8-12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9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10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11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12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
引言
我相信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有被父母或長輩「放鳥」的經驗,明明在幾週前(甚至幾個月前)就答應的事,卻在即將出發的前一天或是當天才被告知無法進行,這對期待已久的孩子來說真的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如果類似的情況接二連三的發生,將導致孩子對父母或長輩失去信任,更慘的是,孩子在長大之後也會如法炮製,變成一個讓人難以信任的人。
關於「信任」的議題,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在某次過年期間與師母的表哥一家人聚餐時,表哥突然心血來潮問了自己的兒子(當時約7、8歲)幾個問題,由於姪子很喜歡汽車,因此問題都圍繞在關於汽車方面的事。最後,表哥就說:「那我們待會吃飽飯後就去買車車(火柴盒小汽車)!」姪子立即開心的說:「好呀!」這時表哥竟無情的回答:「做夢吧你!」
當姪子聽到表哥的回應之後,他原本滿心期待的神情瞬間瓦解,他似乎也感受到自己被父親擺了一道。雖然現場的人都知道表哥是在和姪子開玩笑,但當時我們提醒表哥,千萬不要再這麼做了,否則姪子會因此對自己的父親失去應該有的信任感。
各位兄姊,我們對天父上帝的信任是否也會因為祂遲遲沒有回應或成就我們的禱告而大失所望呢?我們要如何學習用屬靈的眼光看見上帝的應許從不落空,祂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成就最美的心意。誠如保羅所說:「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因信稱義」的應許
在信仰上我們常常都會鼓勵弟兄姊妹要對上帝「持有信心」,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見上帝所行的神蹟奇事。但問題是,「信心」真的有那麼容易就被建造起來嗎?我相信,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否定的。
過去有個綜藝節目《百戰百勝》,節目中會邀請幾個隊伍參賽,過關的隊伍就能夠獲得獎金。當每次參賽隊伍派人出來闖關時,主持人都會問:「有沒有信心?」有人可以肯定的回答:「有。」有人卻沒有把握的回答:「沒有。」另也有人勉強的回答:「我試試看。」由此可知,信心並不是「用嘴說」算數,而是必須透過「親身經歷」才能建造起來。
今天經文的主角—亞伯拉罕—可說是一位值得大家學習的信仰典範,我們常稱他為「信心之父」,而這個稱謂有可能是從《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對亞伯拉罕的描述所歸納出來的結果。然而,從《創世記》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起初亞伯拉罕在尚未得到上帝應許的兒子之前,其實他對上帝並不是那麼有信心,我們可以從他舉家遷往迦南地之後的幾件事情看出端倪。
首先,因迦南地發生嚴重的饑荒,亞伯拉罕必須下到埃及暫居。當時亞伯拉罕擔心自己的妻子 撒拉容貌俊美被埃及人擄去,而他也可能因此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於是他要求撒拉要向埃及人表明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妹子。這件事顯示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不足,否則怎麼會未得到上帝的指示就自己遷往埃及躲避饑荒呢?
再者,亞伯拉罕在相信上帝必賜下後裔多如眾星的應許,而上帝也用「血祭」與他立約之後,他竟然因撒拉遲遲不能生育而答應撒拉的請求,將她的使女 夏甲納為妾,並在與夏甲同房之後獲得一子——以實瑪利。後來撒拉為了這件事苦待夏甲,甚至最後還將他們母子趕出家門。這也是因為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不足所導致的結果。
最後,亞伯拉罕一家人又不知什麼原因遷移至基拉耳,他又在當地稱妻子
撒拉為自己的妹子,因而基拉耳王亞比米勒派人將撒拉接去。然而,亞比米勒卻在夢中被上帝警告必須將撒拉歸還給亞伯拉罕,免得基拉耳全境遭到上帝滅絕。就這樣,亞比米勒將撒拉送回亞伯拉罕的身邊,並同意他在那地隨意居住。其實這件事與下埃及事件雷同,還是因為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不足所致。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在今天經文中,《創世記》的作者指出「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v.6),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似乎不是「持續性」的,否則他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一些讓人感到困惑的行為。或許作者在此只是想要表達:亞伯拉罕「相信上帝所給予的啟示」,正如他當時相信上帝呼召他離開家鄉前往應許之地一樣,於是上帝就將他視為義人。
「義」這個字在《聖經》中多指向上帝「公義」的屬性,而這個字在〈摩西五經〉裡共出現過9次,除了此處這節經文之外,另外8次指的都是「做出來」的「好行為」。簡單來說,「義」就是「對的事」,「行公義」就是模仿上帝的屬性「做出好的、對的事」。然而,亞伯拉罕在此卻不是藉著「做什麼」而被上帝稱為「義」,他倚靠的是「單純的相信」,因為「信上帝就被視為歸屬於公義」。
或許在亞伯拉罕的一生中難免有信心不足的時候,但他並沒有因此而不再繼續相信上帝。針對這一點,《希伯來書》的作者一直用「因著信」來提醒所有的讀者,亞伯拉罕就是一位透過持續經歷「上帝的啟示、上帝的作為」而看見「上帝的應許」不斷成就的信仰典範,他確實配得「信心之父」的稱號,因為他願意從失敗的經驗中重新對中上帝的心意——持續相信。
信心之父亞伯拉罕
各位兄姊,從亞伯拉罕的生平可以讓我們明白一個事實:「信仰(信心)必須經過時間的淬煉之後才能辨識出其真偽與否。」或者說:「信仰(信心)必須在不斷經驗、反省、破碎和重建的過程中才能逐漸邁向成熟。」
從亞伯拉罕的故事得知,他也是用了一百年的時間(從75歲領受上帝的呼召一直到175歲安息止)才建立穩健的信心。雖然在他離世之前並未看見上帝所說「後裔要如天上眾星一樣」的應許成就,但他卻始終相信上帝的話永不落空,因為信實的上帝從不撒謊。誠如《聖經》所說:「上帝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民23:19)
在天韻詩歌〈看不見的時候〉中,作者透過一個人在「信靠主」的前後所表達出來不同的心境。歌詞一開始提到:
「看不見的時候,主向我要信心;暴風雨的夜裡,主向我要歌聲。我說,我說,主啊我不會,祢知道我心裡憂愁。我說,主啊我不會,祢知道我的憂愁。被傷害的時候,主向我要饒恕;在孤單的曠野,主向我要得勝。我說,我說,主啊我不能,你知道我心裡軟弱。我就聽主對我說,主對我說。」
接著,作者用了以下的橋段來堅固信心軟弱的人,歌詞提到:
「黑夜我走過,我能分擔你的憂愁,死亡我已勝過,我能擔當你的軟弱。」
最後作者指出,一個靠主重新得力的人,他的內心不再感到徬徨無助,不再充滿怨懟,因為祂知道如何繼續行走這條信心之路。歌詞指出:
「看不見的時候,主的話給我信心;暴風雨的夜裡,我高聲讚美主名。我說,我說,主啊謝謝祢,挪去我心裡憂愁。我說,主啊謝謝祢,挪去我的憂愁。被傷害的時候,主的愛使我饒恕;在孤單的曠野,主的名使我得勝。我說,我說,主啊謝謝你,代替我心裡軟弱。我說,主啊謝謝你,主謝謝你。」
我相信這首詩歌就是我們在成為基督徒之後的生命寫照,更正確的來說,這首歌詮釋了身為耶穌的門徒所「必須要的」屬靈(信心)操練,若是缺少這些操練,我們的信仰就無法更上一層樓。美國 靈修學大師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就曾在其所著作的《屬靈操練禮讚》一書中提醒所有的基督徒「屬靈操練」這項課題的重要性。
他說:「操練是為了獲得自由。我們的目標是自由,不是操練——如果操練變成焦點,就必淪為律法,相應的自由亦隨之消失。我們操練靈命,是為了讓屬天的愛進佔我們內心,以取代老習慣。如此,在不經意的時刻,我們的生命深處會源源湧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我們不再疲於在人前隱藏自我,我們不再苦於表現正直良善——我們根本就是正直良善的,要放棄正直良善才是苦差!因為正直良善已經成為我們的本性。」
簡單來說,屬靈(信心)操練是為了幫助我們建立更成熟的信仰,使我們知道無論身處各種處境(順境或逆境),上帝依然與我們同在,祂會使我們躺臥在青草地上,引領我們到可安歇的水邊,祂也會陪伴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與我們一同經歷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誠如先知
以賽亞所說:「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賽30:20)
或許有些人並不喜歡藉著「受苦、試煉」來經驗上帝的同在、上帝的保守和上帝的帶領,當然更不可能要藉著「受苦、試煉」來建立信心,畢竟多數的人都會在遭遇不如意的事時對上帝不滿、對上帝存疑,甚至最後選擇放棄信仰。但問題是,有時候信仰(信心)就是必須經歷「受苦、試煉」才能更加穩固成熟,誠如俗話所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結論
使徒雅各曾勉勵我們:「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各位兄姊,信心(信仰)並沒有所謂的「速成班」,而是必須經過長時間不斷的操練、破碎、拆毀和重建才能看到成果,這是每位耶穌的門徒無法逃避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