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05
經文:創世記五十章15-21節、以弗所書四章32節
創50:15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地報復我們。16他們就打發人去見約瑟,說:你父親未死以先吩咐說:17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如今求你饒恕你父親神之僕人的過犯。他們對約瑟說這話,約瑟就哭了。18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是你的僕人。19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20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21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
弗4: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引言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來生債》我們常會因為壞人總是無法無天、橫行霸道,又遲遲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以這句話來自我安慰,我們相信——做壞事總有一天會得到報應,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話雖如此,我相信多數人還是抱持著守法守分的態度在為人處事,除了擔心自己有可能會成為社會新聞的頭條之外,更是害怕一旦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時會遭到報復。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做壞事的人每天都會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甚至會非常神經質,只要周遭稍微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出現怪異的舉動。
劉備為使自己的兒子 劉禪將來可以成為一位明君,他在去世之前曾留下遺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劉備這番話主要目的是勸勉劉禪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可以成為「利益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使國家生亂」。
各位兄姊,從上述古人的建言其實都在提醒:只要為人端正、行事坦蕩,我們不但會受人敬重,更毋須害怕被人報復。然而在基督信仰中,主耶穌要所有跟隨祂的門徒除了要有正直、信實、良善的行為之外,還要學習另一項非常困難的功課——不計前嫌、彼此饒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被稱為天父的兒女。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約瑟的故事一同經歷他「傳奇」的一生。
約瑟「傳奇」的一生
關於約瑟的事蹟是從《創世記》三十七章開始,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者竟用了十五章的篇幅(其中三十八章是介紹猶大的事蹟)來介紹約瑟,可見約瑟在《創世記》中(或者說在以色列歷史中)一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約瑟是雅各年老時和最疼愛的妻子 拉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也是雅各第十一個孩子。約瑟是一個很愛打小報告的人,常常將哥哥們的惡行向父親報告。此外,也因為雅各非常寵愛約瑟,甚至還為他作了一件彩衣,這事更引起約瑟的哥哥們非常不滿,以致對約瑟懷恨在心,且不與他說和睦的話。(17歲)
後來約瑟作了兩個夢,其中一個夢的內容是約瑟的兄長所捆的禾嫁向他所捆的禾稼下拜,似乎在暗指約瑟的兄長將來都要被他管轄。另一個夢則更是離譜,夢的內容是太陽、月亮和十一個星都向約瑟下拜,似乎在暗指約瑟將來會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領袖級」之人物,因此,他的父母和兄弟都要向他下拜。這事更增添哥哥們的恨意和嫉妒。
某日,約瑟的哥哥們前往示劍去放羊,雅各為要了解他們放羊的狀況,於是就打發約瑟前往查看。沒想到,這一趟竟是約瑟「有去無回」的不歸路。約瑟的哥哥們從遠處看到他時,就共謀要害死他。但大哥 流便認為不能殺害自己的手足,後來猶大建議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就這樣,約瑟的哥哥們用二十舍客勒銀子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最後約瑟就被帶往埃及去了。
約瑟被帶到埃及之後,被法老的護衛長
波提乏買去成為奴僕,因上帝與約瑟同在,他在所辦的事上盡都順利,於是波提乏就派他管理家務。然而,約瑟並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因波提乏的妻子看上年輕又容貌俊秀的約瑟,想要勾引他與之同寢,但約瑟卻拒絕做這大惡而得罪上帝。後來約瑟被女主人誣告,波提乏就將他下在監裡。
雖然約瑟平白無故承受這場冤獄,理當為自己辯白澄清,但身為一個奴僕本來就只能被人使喚、沒有自主權。在看似絕境的監獄裡,上帝仍保守約瑟,向他施恩,使他在司獄的眼前蒙恩,司獄就把監裡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約瑟手下。因為上帝與約瑟同在,上帝使他所作的盡都順利。由此可知,無論身處任何境遇,只要有上帝同在,我們必然會蒙祂保守眷顧,勝過一切的試煉。
就在此時,法老身旁的酒政和膳長因得罪法老而被下在監裡。某日,他們各作一夢,正愁苦無人替他們解答,約瑟主動向他們解夢。然而約瑟也明白指出:沒有人能夠解夢,只有上帝才有能力替人解夢。後來,酒政和膳長的結局果真按著約瑟所說的成就了,約瑟請順利出監的酒政要記得替他在法老面前說些好話,救他早日脫離此地。
可惜的是,酒政出監之後就完全將約瑟遺忘,直到過了兩年後法老也作兩個夢,卻沒有人能為他圓解時,他才想起當時如何獲得約瑟的幫忙。於是酒政就將約瑟推薦給法老,以幫助法老的夢可以獲得解答。在此約瑟再次強調:解夢不在乎人,上帝必將平安的話回答法老。法老聽完約瑟的解夢之後,深知有上帝的靈在約瑟的裡頭,因此就將他擢升為宰相以治理埃及全地。(30歲)
就在約瑟擔任埃及宰相的期間,全地果然照他為法老解夢所說的,經歷了七個豐收年和七個饑荒年。當各地因饑荒而前往埃及糶糧時,居住在迦南地的雅各也派自己的兒子們前去糶糧,免得餓死。後來,約瑟認出這些前來糶糧的人就是自己的哥哥們,他就利用這個機會用一些手段報復他們。只是,約瑟仍不忘手足之情,最後還是與所有的兄弟相認,他們也彼此相擁而泣。
遺憾的是,約瑟的哥哥們在父親過世後因擔心他仍對過去的事懷恨在心,就打發人去告訴約瑟,希望他能按照父親的吩咐,原諒哥哥們過去的不是。約瑟得知後非常難過,其實他早已盡釋前嫌了。他安慰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
不計前嫌的約瑟
各位兄姊,看完約瑟「傳奇」的一生,我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們是否願意經歷這樣的人生?我們是否願意像他一樣,無論處在什麼境遇依然敬畏上帝,且相信上帝一定會為我們的冤屈伸張正義,為我們的生命負責到底?
坦白說,要能夠學像約瑟一樣不計前嫌又願意饒恕「曾經得罪、傷害他的人」這樣的胸襟,對一般人來說真的是非常困難的功課,因為多數人都會希望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為自己「討回公道」,即使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也不在意。誠如俗話所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有仇不報枉為人」(元.紀君祥《趙氏孤兒》)。
的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就是教導我們要「為自己伸冤」、要「平復一切的枉屈不義」,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享有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就以上週〈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連假中所舉辦各樣紀念性活動為例,為了使受難者的冤屈和迫害可以獲得平反,政府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調查、還原歷史真相。可惜的是,當時的執政者未能(不願)提供真實檔案以致受難家屬感到氣憤萬分。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政府都已經將「二二八」這日訂為國定假日了,為何還要一直「提過往、翻舊帳」?應該是「放下仇恨、選擇饒恕」的時候了。但誠如受難者家屬所指出的:沒有真相如何放下,沒有加害者如何饒恕?的確,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真的不能體會他們的心境,不知道他們曾經受過的苦難,更沒有資格要求他們該做什麼決定。
雖然我們生活在世界之中,也一直受到世界的價值觀影響,但耶穌的教導(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卻是有別於這個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我們可以從耶穌的言行教導得知這個事實(,《登山寶訓》就是耶穌顛覆當時猶太社會一直持守的思想價值最好的例子)。無怪乎福音總是讓人感到刺耳,而真理更是令人感到厭惡。
比如說,耶穌曾教導:「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又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39-41,44)當彼得問耶穌:「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保羅也如此勸勉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9-21)又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
我們真的很難想像,要跟隨耶穌,成為祂的門徒,竟然得像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傻瓜一樣任人宰割,這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因此,當耶穌在迦百農的會堂裡教訓人之後,祂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耶穌心裡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原文是跌倒)嗎?」從此,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約6:60-62,66)。
其實今天經文中這位飽受苦難、被人出賣的苦主——約瑟,就是一位實踐耶穌教導的最佳典範。雖然約瑟三番兩次被人惡意對待,但他仍堅持敬畏上帝、做上帝看為對的事,因此上帝特別保守眷顧他。此外,也因為約瑟願意不計前嫌、饒恕自己哥哥們過去對他的傷害,父親 雅各全家才能在大饑荒發生時全身而退,並且被安排居住在埃及最富庶的歌珊地。
最重要的是,約瑟知道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上帝的巧思妙作,或許在當時的感受確實義憤填膺、苦不堪言。只是,待回頭看見上帝所計畫的事都一一成就之後,才曉得上帝的心意最為美好。而約瑟最後向哥哥們所說的話正是祂的信仰告白:「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v.20)
結論
在〈神的道路〉這首詩歌中提到:「神的道路,高過人的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祂的心裡有藍圖,祂的時間不錯誤,一步一步帶領你前途。」雖然在信仰裡我們常常都會提醒自己:「神的道路,高過人的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無法擺脫世界的聲浪。於是我們常常在信仰和世界的「邊陲地帶」擺盪,而這股「非聖即俗」的張力也常常使我們喘不過氣。
有鑑於此,保羅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其實耶穌並沒有要我們離開世界,因為祂在〈大使命〉中吩咐我們要「去」——進入世界,用基督信仰的價值觀(福音)去影響(改變)世界的價值觀。只有當世界的價值觀能夠被「校正回歸」之後,真正的公義才能張顯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