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10
經文:以弗所書六章1-4節
1作兒女的,你們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2-3當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4作父親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導和勸戒養育他們。
引言
隨著台灣社會的生育率逐年降低,有些家庭只有生養一名子女,因此父母都會特別的寵愛和疼惜。不但如此,只要父母的能力所及,他們也會提供子女生活中最好的物質享受,畢竟這「唯一」的孩子就像是手掌心的一塊珍寶,絕對要讓 他/她
在其他的孩子當中與眾不同。
大約七、八年前聖誕節期的活動中,教會聖歌隊特別前往水世紀社區報佳音,有位家長在聆聽完聖歌隊吟唱詩歌之後,特別來詢問師母是否可以教自己的女兒唱歌?當時她女兒只有三歲。於是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小女孩就母親安排每週一個晚上來到牧師館學唱歌。後來才得知,這小女孩幾乎每天都被母親安排學不同的才藝,為要使她可以青出於藍,成為個中翹楚。
當然,在能力範圍內使子女的生活一無所缺確實是父母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夠教養他們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近年來我們不乏聽聞有些父母因過度溺愛子女而是非不分,這導致子女也依樣畫葫蘆,不僅不懂得尊重他人,有時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傷害他人。長一輩的人常說:「會生也要會養、會教,免得將來沒出息。」
各位兄姊,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教養自己的子女成為總統、企業家或是知名的藝人,但我們一定要能夠教養他們成為一個品性端正,懂得尊重他人、友愛他人的人,這才是我們生養子女最重要的責任和任務。
親子之間的建造
今天的經文是保羅在《以弗所書》關於「人際關係」這個主題第二部份的教導——親子關係。我們不難發現,無論身處哪種文化(東方或西方),親子關係在家庭中都被視為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會影響一個孩童將來的人格發展。而在華人社會奉為圭臬的儒家思想中的「五倫」也有提到父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此,保羅特別針對這個議題提出了在基督信仰裡的教導。
首先,保羅提到身為兒女的人必須「在主裡聽從父母」(v.1),無論是根據基督信仰的教訓或是基於人的常理,都是因公義的要求(上帝的旨意)而不得不做的事(理所當然)。「你們作兒女的」這句話在原文中是有加上定冠詞,意即「你們『這』作兒女的」,這是指一群特定的對象,也就是在基督信仰的家庭中之兒女,為要將信徒的兒女與世人的兒女作一區別。
保羅要求兒女必須「聽從父母」是因為他相信基督徒父母一定會用信仰的原則來教養自己的兒女,誠如《箴言》的作者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因此,兒女順服父母、按照父母的教導來行事,他們的言行舉止一定不會偏差,不但能使父母被人敬重,更能使上帝的名獲得尊榮。
但不可否認的,有些父母雖然已經成為基督徒,但他們在潛意識中仍舊被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影響(或者說是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於是他們又將那些錯誤且不合理的觀念教導給下一代。只是,他們的兒女並不認同這些觀點,因為明顯偏離《聖經》的教導,因此,他們選擇拒絕聽從父母的教導,以致親子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張力。
當然,另一個兒女不再聽從父母的可能性在於現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訊息透過網路媒體快速傳播,而有些訊息是與基督信仰一直以來的觀點產生衝突,或是有新的詮釋。就這樣,兒女選擇接受現世代超越傳統的資訊,並認為父母的教導老舊又不合乎時代潮流,以致親子之間的鴻溝(gap)愈來愈大,衝突也愈來愈激烈。
接著,保羅指出兒女對父母的責任:「要孝敬父母」(v.2-3),這會使兒女領受「凡事亨通,在世長壽」之應許。保羅在此似乎是引用上帝藉著摩西頒佈給以色列人的《十誡》中的第五條誡命(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這條誡命除了是人際關係的第一條誡命(前四條是人神關係,後六條是人際關係),也是人際關係惟一帶著應許的誡命。
「孝敬」這個字在原文中是「敬重、尊榮」的意思,不只是在父母年老時對其「奉養、照顧」而已。耶穌曾針對法利賽人和文士只遵守古人的傳統卻離棄上帝的誡命,特別用〈十誡〉中第五誡的「當孝敬父母」責備他們。耶穌指出他們的錯誤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上帝的道。」(可7:1-13)
「孝敬父母」真正的意思除了使父母在年老時可以獲得好的照顧之外,順從父母在信仰上的教導,有良善的品格和好的行為表現使父母不致蒙羞,這才是對父母的敬重和尊榮。因為如此,上帝會特別賜福「孝敬父母」的人,而延長壽命就是上帝賜福最大的應許。在此所說的「長壽」,最重要的意義是為人要能自制、心思要能清明、所作要能利己利人,否則「長壽」就無意義。
最後,保羅提到父母對兒女的責任,他說:「作父親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導和勸戒養育他們。」(v.4)父母教養兒女的目的是為了使他們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對兒女作出無理的要求,強行制定許多規條或是太嚴厲的懲罰都會阻撓、扼殺他們對父母的情感。久而久之,兒女因無法討父母歡心而感到挫折,不願再順從父母。
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照着主的教導和勸戒養育他們」,所謂的「主的…」就是「在主裡」的意思,父母若能按著上帝的旨意來糾正和管教兒女,上帝必然會在他們身上做出奇妙的工作。
和睦的親子關係
各位兄姊,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目前在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父母、兒女)是處於「和睦」或是「緊張」的狀態?或許有些人正面臨難以調解的張力,父母認為兒女必須遵從哪些規範和原則才不會破壞既往的傳統,免得被人指指點點,讓他們的顏面盡失。而兒女則是認為父母的思想老舊古板,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以致他們與父母的關係降至冰點,甚至選擇搬出去住。
我相信,無論是身為父母或是身為兒女,都會希望親子關係可以是一團和氣、相愛相挺,畢竟父母和兒女彼此是親愛的家人而不是怨恨的仇人。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從保羅的教導來學習如何建立和睦的親子關係。
首先從為人父母的角色來分享在主裡對兒女的教養。身處於現今的世代,我們不必擔心不知道該如何教養兒女,因為坊間有許多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有趣的是,我們也常聽到一些父母提到「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照豬養,第三胎隨便養…」這樣的論述。這是否也意謂著愈有經驗的父母對於第二胎之後的兒女的養育就愈來愈不重視了呢?
剛才我們有提到要「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那麼,什麼才是「當行的道」呢?其實我們可以從猶太人對兒女的教養方式大概可以理解這件事。我們常說猶太人非常聰明,又很會賺錢,但這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比其他民族更優越嗎?並不是。猶太人能夠在世界擁有許多成就,除了是上帝的賜福之外,更是來自於他們的教養方式。
在〈猶太人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這本書(陳金婉譯,文笙書局,1997)得知猶太人父母的教養方式,其中提到他們對兒女在「知、情、意」三方面的教導。「知」是提醒他們明白自己的獨特性(與眾不同),努力求知並善用自己學習的知識;「情」是賞罰分明,但又不失以慈愛相待;「意」是讓兒女能夠清楚分辨善與惡,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
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切教導的基礎都是從猶太人的信仰而來。誠如詩人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詩111:10)所羅門也指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1:7)因此,基督徒父母一定要以上帝的話語來教養兒女,如此一來才能讓他們的行事為人都以敬畏上帝為基礎。
雖然兒女是上帝賞賜給父母在家庭中的產業,也將教養兒女的權利託付給他們,但父母絕對不能憑著血氣(原生家庭的傷痛陰霾、世俗價值觀的影響)來管教兒女,而是要祈求上帝賜予足夠的智慧來教導兒女,並且隨著他們年齡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適當的獎勵、罰則、啟發和提醒。教養兒女不能放縱溺愛,那會使他們目中無人;當然也不能過度嚴厲,那會使他們冷漠無情。
接著我們從為人兒女的角色來分享要如何在主裡孝敬父母。以往對於「孝敬父母」的理解,或許有些人和我一樣,只停留在「奉養年老的父母,使其善終」的概念。因此,只要在父母年老時讓他們可以吃的飽、穿的暖、提供安定的居所以及足夠的安養金,這就是善盡「為人兒女孝敬父母的責任」了。直到我真正理解「孝敬」在原文中的意思之後才恍然大悟。
在剛才的講道中有提到,「孝敬」指的是「敬重、尊榮」之意。那麼,為人兒女要怎麼做才稱得上是「敬重、尊榮」自己的父母呢?從消極的層面來看,所謂的「敬重、尊榮」就是順從父母的耳提面命,不要違抗他們的心意,當然其前提是父母真的能夠依照上帝的話語來教導、勸勉自己的兒女。如果父母仍用原生家庭的遺傳和世俗錯誤的思維,難免不會引起家庭革命。
若是從積極的層面來看,「敬重、尊榮」不單只是成為一個言聽計從(聽話)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因為我們的好行為(好名聲)使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獲得稱讚。[真行!真棒!出國比賽,拿冠軍,得金牌,光榮返回鄉。]若是依華人文化的說法就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無論對父母、祖父母或是歷代祖先來說,都是一件光榮的事。
當然,身為兒女的人除了對父母必須給予應有的「敬重、尊榮」之外,我們也要給予適當的「提醒、勸戒」。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長者有時難以分辨訊息的真偽,因此難免會成為傳遞假訊息的「共犯」。我們必須隨時掌握和了解父母從媒體或網路接收到的訊息,才能避免受騙上當的風險。誠如俗話所說「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必須對父母善盡提醒的責任。
關於對父母的「勸戒」,主要是防止他們因「多管閒事」而造成不必要的「衝突、誤解」,最後「公親」變「事主」。父母固然有許多生活經驗可以與人分享和提供建議,然而若沒有人開口請求協助時,還是不要「主動」介入,免得用熱臉去貼冷屁股,得不償失。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認為要維持「和睦的親子關係」容易或是不容易?或許多數人都覺得不容易,否則我們也不會如此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傷害通常都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造成的」。父母因為對兒女有錯誤的管教方式使兒女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以致親子關係漸行漸遠。而兒女也因為無法體恤父母的愛讓父母傷心不已,自認為是教養失敗的父母。
不可否認的,我們都希望成為「敬重、尊榮」父母的兒女,也希望善盡父母之責「教養、警戒」兒女;只是,我們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我們的方法錯誤。保羅提醒教會內的信徒,要「在主裡」聽從父母,照著「主的教訓」養育兒女,如此才能建立「和睦的親子關係」。對父母來說,他們因兒女的好行為獲得榮光,對兒女來說,他們的孝行也將領受上帝應許的賜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