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8
經文:馬太福音一章18-25節
18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給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19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當眾羞辱她,想要暗地裡把她休了。20正考慮這些事的時候,忽然主的使者在約瑟夢中向他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把你的妻子馬利亞娶過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21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22這整件事的發生,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23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24約瑟醒來,就遵照主的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25但是沒有和她同房,直到她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
引言
對多數的父母來說,家庭中增添一名新生兒雖然是令人感到相當喜悅的事,卻也是頭痛的開始,尤其是該為這個孩子取什麼名字才會比較適合呢?不想花太多心思的人就會幫孩子取比較通俗的名字(菜巿仔名),希望孩子將來可以獲得好的成就的人就會請算命仙幫孩子取名(算筆畫),比較尊重長輩的人就會請爺爺 奶奶幫孩子取名,原住民通常都會沿用家族中長者的名字。
不可否認的,每個人的名字都有其特別的意義,像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然而,有些人似乎不太滿意自己原來的名字,於是在成年之後就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戶政事務所變更名字(目前允許一生可以變更兩次)。當然,有些人是為了某種特別目的而改名,幾年前因某跨國迴轉壽司連鎖店要做促銷活動(鮭魚之亂),只要名字有「鮭魚」的人都可以免費用餐,為此有人就特別去改名。
如果我們有仔細查考《聖經》,會發現其中有些人物是由上帝為其取名或改名的,而他們的名字都是為了張顯上帝的作為。比如說亞伯拉罕和夏甲生的孩子—以實瑪利,亞伯拉罕和撒拉生的孩子—以撒,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的兒子—約翰,約瑟和馬利亞的兒子—耶穌。而上帝將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將撒萊改名為撒拉,上帝也將雅各改名為以色列。
上帝除了要約瑟和馬利亞為他們所得的孩子取名叫做「耶穌」之外,更透過先知曾說過的預言指出這個孩子還有另一個名字——以馬內利。
按應許降生的嬰孩
在上週的講道中提到,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中曾出現過四位女性,其中第四位就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根據經文的記載,馬利亞當時已經許配給約瑟(訂婚),但約瑟尚未迎娶進門(v.9a)。
依照猶太人有關婚姻的風俗,男女雙方在訂婚之後距離真正結婚的時間大約有一年之久,而在這段時間二人其實在名義上已經算是夫妻了,除非其中一方因故死亡或是男方向女方提出休妻才能解除婚約。只是,在尚未迎娶進門的這段時間,女方仍居住在自己的父家(娘家),一直到舉行正式的婚禮(迎娶)之後才可以同房。
正當大家滿心期待即將來到的婚禮之前,約瑟竟然得知馬利亞已經懷孕了(v.9b),這個晴天霹靂讓約瑟幾乎徹底崩潰,到底是哪個小王讓自己戴了一頂大綠帽。或許對於身處在今日的社會,未婚懷孕早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一些藝人甚至還會召告天下這件喜事,而報章媒體更是大肆宣傳。的確,這個社會普遍的現象對基督徒而言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然而,在當時民風保守的猶太社會中,已經和人訂立婚約的女孩子若是被發現已經懷孕時,她除了會被未婚夫休掉之外,依照摩西律法的規定是必須被帶到父家的門口,被本城的人用石頭打死,因為她在父家行了淫亂,在以色列中作了醜事;如此一來才能把那惡從他們中間除掉。當然,那位與女孩子發生淫亂的男孩子也必須被石頭打死(申22:13-21,23-24)。
雖然約瑟完全不曉得這件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但基於他是一位遵守法律的人(義人、正直的人),依照法律的規定他決定要解除婚約。因為約瑟不希望公開羞辱馬利亞,免得讓她遭遇更嚴重的處罰,因此約瑟能夠採用的方法就是暗地解除婚約(v.19)。我們是否會感到納悶,難道約瑟不想要查明真象嗎?畢竟一般人若是遭受他人的背叛時,都會想要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
就在約瑟正考慮這些事的時候,主的使者忽然在他的夢中向他顯現,並且對他說:「大衛的子孫 約瑟,不要怕,把你的妻子 馬利亞娶過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v.20-21)其實我們也不必因為「上帝藉著夢啟示世人」感到奇怪(以往就曾發生過),更何況約瑟是一位正直的人。
接著,《馬太福音》的作者在此特別做了一個註解,為要解釋這件事發生的原因:「這整件事的發生,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v.22-23)依學者的理解,《馬太福音》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因此作者為了證明耶穌就是過去先知所預言的受膏者,他特別提起這個預言的相關背景。
在猶大王 亞哈斯的時代,因亞蘭王和以色列王聯合起來要攻打猶大,這令亞哈斯相當驚慌。先知 以賽亞希望猶大王可以向上帝求一個兆頭以化解這場危機,但他似乎更想要倚靠亞述王的幫助。於是上帝就藉著以賽亞的兒子的出生作為兆頭向亞哈斯預言,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最終一定會被亞述帝國所滅,這是此預言第一次的應驗。而今天的經文則是此預言第二次的應驗。
我們無法了解約瑟是否真能明白主的使者所預言關於這個兒子出世的目的,什麼是「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什麼是「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然而他一定曉得過去先知 以賽亞所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的應許,因為一直以來猶太人都相信,在他們最艱難、受苦的時代中,上帝一定會差遣彌賽亞來拯救他們。
約瑟醒來,就遵照主的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但是沒有和她同房,直到她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即約書亞——耶和華已拯救,v.24-25)。
祂名稱為以馬內利
或許對新婚夫婦來說,當他們知道家庭即將多一位成員時肯定是相當興奮,並且迫不及待想要與家人、親友分享此事。然而,約瑟並沒有因為馬利亞已經懷孕而有半點喜悅,而從《路加福音》的記載也得知馬利亞對於自己即將未婚懷孕感到十分驚慌。對約瑟而言,他必須忍受「戴綠帽」的羞辱;對馬利亞而言,她必須承受〈摩西律法〉的懲處。
其實無論是約瑟和馬利亞,他們在上帝眼中都是遵守法律的人(義人、正直的人),否則他們也不會被上帝揀選來成就這項偉大的計劃。誠如上帝所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此外,上帝也能夠藉著超自然的事讓眾人知道「在祂豈有難成的事」。
各位兄姊,每年只要到了十一月底(感恩節過後),大家都自然而然的開始進入聖誕節期之中,因此無論是商店、住家,甚至市容,到處都可以看到聖誕節的佈置(聖誕樹、聖誕燈飾、聖誕老公公)。我們不難發現,聖誕節不再只是教會和基督徒的節日,它當今已然成為普世化的節慶,如同當時天使所說:「因為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2:10)。
但耶穌基督的降生難道只是為了迎合眾人舉辦一些嘉年華會、餐會和慶祝會等活動嗎?如果他們是因為不明白其中的意義而如此行,我們也不適合給予任何批判,免得有過多的「聖俗」區別。然而,對教會和基督徒來說,耶穌基督的降生到底給予我們什麼重要的意義呢?難道每年只要到了這個節期我們就不得不辦些活動,免得被世俗喧賓奪主了。
首先我們就從「耶穌」這個由上帝所起名(預定)的名字來了解聖誕節的意義。剛才有稍微提到耶穌(希臘文)就是約書亞(希伯來文),這名字是「耶和華(上帝)已拯救」的意思。那麼,到底「誰是上帝準備要拯救的對象」?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三章16節中所說的「上帝愛世人(世界)」得知,上帝要拯救的對象是這個世界一切的創造物。
原本上帝創造的世界是一個祂看為美好的居所(伊甸園),只因為世人想要取代上帝的角色,於是人心開始偏離上帝的命令,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來管理世界,最後不但世人沒有獲得更好的生活,連帶也使整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更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甚至充滿許多仇恨,只為了一己之利竟然連親人和朋友都能夠反目成仇。
因此,耶穌降臨世界的目的就是要使一切的關係都得以恢復(被拯救):(1)恢復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再次領受祂的賜福;(2)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新以慈愛和良善互相對待;(3)恢復人與創造物的關係,不再以為人類是世界的主人,而是願意學習謙卑與萬物共存;(4)恢復人與自己的關係,明白每個人都是具有上帝形像又獨一無二的個體,要能活出上帝賦予的美好人生。
一旦我們與上帝、眾人、萬物和自己的關係都和好之後,就可以享受「以馬內利——上帝永遠與我們(人與世界)同在」的應許,這是第二個關於聖誕節的意義。「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代表我們已經脫離仇敵(罪惡)捆綁和挾制,從今以後我們除了可以與上帝緊密相連,我們的心思意念和所作所為也能夠依循上帝的命令,不再用私心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幾年前休假期間,我和師母安排去找台南的朋友,某天晚上他們就帶我們到某個夜市走走逛逛。後來我們來到一個射箭的攤位玩遊戲,老闆跟我們說明該射向哪個箭靶之後,我們就開始瞄準射箭。這時,師母很仔細的瞄準之後將箭射出,大家都驚叫一聲「中靶心了」!正當大家滿心期待要領取大獎時,老闆只是冷冷的回了一句「妳射到別人的箭靶了」。於是我們就只拿到一顆糖果。
很多非基督徒常常對於基督徒所說「世人都犯了罪、我們都是罪人」非常不以為然,他們總是會如此回應:「我又沒有犯法,怎能說我是罪人?」只是,基督徒也不能說非基督徒的說法「不對」,因為他們不明白基督信仰所說的「罪」為何?其實基督信仰所說的「罪」主要是指「射不中目標」,簡單來說就是行事為人不能符合上帝的心意(與上帝緊密連結)。
不可否認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射箭(作決定),甚至是射完箭之後才去畫靶心,只是,我們真的有射中「正確的目標(上帝的心意)」嗎?或者我們常常都在後悔自己射錯箭靶(作錯誤的決定)了?
結論
各位兄姊,當我們在〈待降第二主日〉點燃「準備、信心」的蠟燭時,是否也已經準備好要用信心接受主耶穌的救恩呢?其實在現今這個是非不分、道德混亂的世代,大家都能夠說出一套「自以為合理」的論調;只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世界因此變得更好,反而是愈來愈離經叛道。因此,惟有我們重新回到上帝在起初創造時的秩序中,才有機會看見上帝所說的「美好」。
主耶穌的降臨就是為了「救我們脫離罪惡,恢復我們與上帝、眾人、萬物和自己的關係」,而當我們一切的關係都恢復之後,「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的應許會幫助我們行走在祂的旨意中,使我們可以再次領受祂的恩典、賜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