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10
經文:馬可福音六章7-13節
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引言
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我們都熟悉這句話,只是到底有多少人願意真正落實這句話呢?孔子說此話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常常複習已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熟悉之外,還可以享受複習時的樂趣。
我們也可以從孔子所說的另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得知,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而不斷溫習從前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將有許多新的發現、體驗和感受,並在不斷反省錯誤、改過自新後,假以時日,我們就可以成為他人模範。
的確,學問是死的,除非我們可以將它落實在生活中,否則,它只是停留在腦袋裡的知識罷了。事實上,知識學問是必須透過「實習制度」來檢驗學習成果,如此一來,我們才有進步空間。
多年前有一則讓人感到十分離譜的報導,一位小學老師在幫小狗洗澡後,為了不想浪費時間用吹風機吹乾狗毛,竟將小狗置入微波爐烘乾。就在她將微波爐起動後沒多久,突然聽到小狗慘叫一聲,但她卻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小狗不習慣密閉空間而已。待機器運轉時間結束「叮」的一聲,她前去察看狗毛是否已經烘乾時,才赫然發現小狗已經死了,最慘的是小狗還呈現半生不熟的狀態。
或許,我們會認為這位老師怎會這麼沒有「常識」,用微波爐來烘乾小狗呢?但不可否認的,有時我們也會像這位老師一樣,雖然學習許多知識學問,卻是生活白痴!同樣的,耶穌不可能只讓門徒單純看、聽、學而已,祂也期待門徒可以學以致用,因為上帝國的道理必須透過行動和實踐,才能被人看見。因此,耶穌差遣門徒「去」,將已領受的福音「傳」給所有人都能聽見。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
當十二門徒跟隨耶穌一段時間,接受耶穌的教導和訓練之後,耶穌決定讓他們有實際演練的機會。於是,耶穌吩咐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出去(v
我們不難發現,耶穌從不曾打發門徒單獨一人出去,而是以兩人為一組;這麼做的目的,除了可以互相支援、合作、扶持和代禱之外,更是為了見證他們傳講的信息都是實在的。《申命記》十七章6節曾說:「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的確,單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有可能會太過主觀而失去公正性,只有兩個以上的人作見證才能客觀而取信於人。
此外,耶穌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v.7b)。這並不只是要用這些「特異功能」來吸引人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透過這些「神蹟奇事」使人信而悔改(v.12)。由此可知,制伏魔鬼的神蹟只是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方法,聽見福音而願意認罪悔改才是最終目的。
近年來,有些教會常會用「某某牧師醫治特會」的聳動標題來吸引人前往參加。不可否認的,聖靈確實會透過一些具有醫治恩賜的牧師來行神蹟,使那些願意用信心接受醫治的人,都可以看見上帝的大能。然而,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心要領受救恩信息,真心要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呢?其實肉體的醫治並不能承受上帝國,唯有靈魂得到醫治才能進入永恆的國度。
接著,耶穌特別囑咐門徒:「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v.8-9)耶穌要求門徒分散到各處去,進行一連串巡迴服事,這是一種刻苦又專注於簡樸的生活方式,為的就是要激勵人信靠上帝,並且將這種信靠彰顯出來。
上帝曾經透過先知 撒迦利亞的口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回顧初代教會
使徒的宣教旅程,他們都是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為主作見證。雖然如此,他們仍然倚靠上帝、毫無懼怕的向前邁進。因為他們相信,無論處在哪種境遇中,上帝都會與他們同在,根本就不需要擔心。
因此,耶穌最後吩咐門徒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v.10-11)
門徒的使命是要用盡一切的方法得到聽眾,誠如保羅所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b)雖然傳福音是基督徒的重要使命,但絕不能強迫那些不願意領受的人,因為強迫所帶來的往往都是負面的結果。
耶穌要門徒知道,凡是願意接待他們也願意接受福音的人,不只是上帝特別的揀選,更是一種莫大的福氣。至於那些不願意接待他們又拒絕接受福音的人,上帝會讓他們遭受應有的審判。就這樣,門徒謹守耶穌的教導,抱持著對上帝的信心,前往各地去傳講悔改的福音。不但如此,他們也用耶穌所賜的權柄行各樣趕鬼、醫病的神蹟。
「去」&「傳」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預備好成為被耶穌差遣的門徒呢?或者,我們仍然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持續停留在被人餵養的階段呢?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曾吩咐門徒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在這段經文的教導中,耶穌不只是要門徒「去」領人歸主,同時也要向他們「傳」耶穌的教導,並且指示他們必須確實遵守。這「去」與「傳」是相輔相成的行動,缺一不可。然而,想要成為一位「去」與「傳」都兼顧的基督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必須具有幾項特性,首先就是回應耶穌的呼召。
什麼是「回應耶穌的呼召」呢?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六章24節提到兩個重點:第一是捨己;第二是背起他的十字架。「捨己」就是將生命主權完全交給上帝,「背起他的十字架」就是完全順服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人生。各位兄姊,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容易的事嗎?當然不容易,就像詩歌〈不是一條易路〉所說:「不是一條易路,我們奔天堂旅途,路上生長荊棘滿滿是。」
當耶穌呼召門徒成為祂的助手時,雖然經文是用「立刻跟隨」帶過,但我相信,門徒心中一定有許多疑問和掙扎:「跟隨這個人到底能得到什麼好處?祂可以讓我們衣食無缺、生活無慮又賺大錢嗎?」事實證明,跟隨耶穌絕不可能滿足物質生活,因為耶穌只提供精神上和靈魂上的糧食給跟隨的人。
因此,回應耶穌呼召的人必須要有相當覺悟,就是預備「為祂死」。誠如德國神學家 潘霍華所說:「當耶穌呼召一個人時,是呼召他來死。」這個「死」就是捨己、背起十字架,讓上帝成為我們生命的舵手。
當我們能做到「回應耶穌的呼召」的第一種特性之後,才能繼續邁向第二種特性:學習並謹守耶穌的教導。我們要如何讓一杯充滿雜質的水重新變得乾淨?絕對不是繼續注入乾淨的水,而是先將杯中的水倒掉,接著將杯子洗乾淨,最後再注入乾淨的水,如此我們才能獲得一杯完全乾淨的水。捨己和背起十字架就是倒掉生命中的雜質,然後再學習且謹守耶穌的教導,即注入全新乾淨的水。
基督徒的生命必須常常與耶穌的教導有緊密的連結,而不是信仰與生活脫節。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只在禮拜天才「做」基督徒,雖然他們也會讀經禱告、講些信仰術語、引用經文,可是一旦走出禮拜堂後,言行舉止卻與一般人沒有兩樣,如投機、欺騙、鑽法律漏洞、行為不檢點。這種具有「雙面人特性」的信徒是很可憐的,他們最後很可能會精神錯亂,搞不清楚哪個身分才是真正的自己。
期盼我們都能成為基督門徒,學習並謹守耶穌的教導,而不是只作「表面」的禮拜徒,因為只有基督門徒才會具有第三種特性:接受差遣,成為耶穌的忠僕。這正是經文所說的:「去領人歸主」,也向他們「傳耶穌的教導」,並指示他們必須確實遵守。
我們必須承認,「去領人歸主」並不是容易的事,除非聖靈作工,我們真的很難用人的言語來領人歸主。只是我們不必擔心,因為聖靈會透過具有不同恩賜的人,在適當的時機行出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神蹟奇事,使那些看見的人願意敞開心來聆聽福音,藉此認識上帝的大能。最重要的是,他們願意謙卑自己並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接受耶穌成為救主。
當然,傳福音不能只是徒具「熱情」而已,還需要有「智慧」和「方法」。我們千萬不要用強迫推銷的方式介紹福音,也不要用批評比較的方式介紹福音,因為這麼做只會讓人對基督信仰更加反感。
多年前曾有一組韓國的宣教團前往中東從事宣教工作,因中東國家多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根據當地法律的規定,基督徒是不能向穆斯林傳福音,免得被該國驅逐出境或是遭到殺身之禍。可惜的是,因宣教團不熟悉(或是根本不在意)當地法律的規定,反而使用強硬的作法,以致被當地百姓囚禁,最後不但有一位牧師和一位同工被槍決,其他團員也被驅逐出境。
這個事件造成當時教會界的嘩然和震撼,以致開始反省傳福音和海外宣教的策略。的確,福音事工除了要有智慧辨別適當的方法,也要用更為柔軟的態度進行,如此一來才不會有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其實傳福音的最佳方式就是自己的生命見證。我們的信仰深度如何,完全展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像是我們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以及對人事物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來到台灣的宣教師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見證、訴說上帝的慈愛和恩典。直到今日,我們仍可在台灣各處看見他們為福音撒種、耕耘的成果。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都是一群被耶穌揀選的門徒,我們被揀選的目的,是為了「去」領人歸主,以及「傳」講耶穌的教導和命令。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是否願意為主捨己、背十字架?也就是將生命的主權完全交給上帝,讓祂差遣我們、使用我們。
此外,我們也必須好好學習且謹守耶穌的各項教導,成為上帝眼中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最後,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見證、訴說上帝的慈愛與恩典,使身旁的親友、鄰舍,甚至陌生人,都因著我們與眾不同的生命,得以看見上帝的榮耀與耶穌基督的救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