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4
經文: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
11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12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13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14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15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16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17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18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19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引言
今主日是〈教會節期〉中的感恩節主日。感恩節原本並不是基督教會〈教會曆〉中的節期,而是美國人〈移民史〉中的一個紀念日。
在十七世紀初期,英國有一群清教徒為了躲避〈英國國教會〉的逼迫,就在1620年九月搭乘了五月花號(Mayflower)啟程航向北美大陸。這群到新大陸找尋新宗教自由的清教徒日後被統稱為Pilgrims。他們於同年的十一月中旬,在美國‧新英格蘭區‧麻塞諸薩州的普利矛斯定居。在北美大陸的第一個冬天,對這群人來說充滿了毀滅性;貧窮、糧食不足、繁重的工作,和極差的天氣狀況,使得這些新移民極易受到病魔的感染。在這段期間,新移民的總人數幾乎減少一半。
隔年的春天,幸運之神降臨在清教徒身上。一位名叫Samoset的印地安人來到他們的定居地,並向他們介紹自己。過了幾個星期後,他又帶著另一位名為Squanto的印地安人一同回來。不久之後,清教徒們與印地安Wampanoag族變得十分親近,就連和酋長Massasoit也非常熟悉。清教徒和印地安人互相交換許許多多的禮物,並商妥了和平的共同居住模式。
印地安人教導清教徒如何捕魚、製造肥料、打獵和耕種「適合於當地生長」的農作物。他們首先栽種了玉蜀黍、豌豆和南瓜。1621年的秋天,清教徒享受了一場美麗充足的大豐收。為了慶祝美好的收成,清教徒邀請印地安人來參加他們的慶典,慶典中充滿了對大豐收的感謝。這一個慶典日後被視為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
的確,清教徒們的心中應該充滿了感謝;他們應感謝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宗教信仰,感謝能渡過美國‧新英格蘭區嚴酷的冬季,並感謝印地安人將知識傳給他們,使他們成功地獲得了大豐收。這是美國感恩節最初的歷史。這項傳統很快地從最早的殖民地普利矛斯,散佈到之後新英格蘭區的各個聚居地。西元1789年,華盛頓總統宣佈將11月26日訂為感恩節。西元1863年,林肯總統聲明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的日子,並讚揚仁慈的祖先」。之後一直沿用至今,期間只在羅斯福總統任內變動過一次,因為了延長聖誕假期的購物潮,而提前至第三個星期四,之後仍回到11月最後一個禮拜四的習俗。
各位親愛的兄姊,「感恩」不應該只是在感恩節才向上帝擺上的祭(,就好像不應該只在情人節、父親節或母親節想到要愛自己的情人或父母親),「感恩」必須是一種「立即性(隨時隨地)」的行動,才不會有「早知道…就…」的遺憾。
十個長大痳瘋的病人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對基督徒而言是一段相當熟悉的經文。故事是描述當耶穌第三次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中,祂來到了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附近的一個村子。當時有十個長大痳瘋的人向祂迎面而來,他們遠遠的站著,並且高聲呼喊:「耶穌,夫子,可憐(憐憫)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其中「有一個」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v.11-16a)。
依照《摩西律法》的規定,痳瘋病是一種會傳染的皮膚病,舉凡患有痳瘋病的人都必須居住在城(營)外,並且撕裂自己的衣服,也要蓬頭散髮,蒙著上唇,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利13:45-46)痳瘋病人必須要完全痊癒之後,才能夠再次回到城(營)裡居住,否則他們就得一輩子都待在城(營)外,直到死為止。要如何知道一個痳瘋病人是否已經完全痊癒?依照《摩西律法》的規定,是必須經過祭司的檢查(利14:2-3),而不是自己認為已經痊癒了就算數。當祭司確定他已經完全痊癒之後,他才能算是真的痊癒了。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耶穌吩咐那十個痳瘋病人去給祭司察看的時候,祂就已經醫治潔淨他們身上的痳瘋病了。否則,他們是不能夠隨隨便便就去找祭司檢驗的。
從後來經文的描述,傳統上都認為,在這十個人當中有九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則是撒瑪利亞人;他也是「唯一」一個回來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的人。各位親愛的兄姊,你們可曾想過為什麼那九個猶太人不回來「歸榮耀與上帝和感謝耶穌」呢?難道他們不曉得,是因為耶穌的權能才讓他們的痳瘋病可以獲得醫治嗎?究竟這九個人是跑到哪裡去了呢?
針對這些問題,有人特別從一般人「不知感恩」的心態,幫這九個「不回來歸榮耀與上帝和感謝耶穌」的猶太人,做了「深入性」心理分析。
痳瘋病人A:我不覺得我的痳瘋病已經完全好了,我還是覺得皮膚看起來有白色的癬耶!
痳瘋病人B:我認為這個痊癒只是暫時的,不會維持太久的時間,因為在之前也有遇到同樣的狀況。
痳瘋病人C:的確是有一位叫耶穌的人對我說:「當我去找祭司的時候,病就可以痊癒了」。但因為我是一個生意人,自從患了痳瘋病之後,有很多事情都沒有處理。相信我,只要我處理完之後,一定會去向耶穌致謝的。
痳瘋病人D:你頭殼壞掉喔!我哪裡有得過痳瘋病,你是聽誰在胡說八道呀!
痳瘋病人E:痳瘋病又不是什麼嚴重的病,很多人都曾經得過,而且也都痊癒了。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也會好的。
痳瘋病人F:我記得《摩西律法》有說,痳瘋病好了之後是要去找祭司獻祭耶!我要感謝的人應該是祭司吧!與耶穌有什麼關係?
痳瘋病人G:耶穌又沒有為我做什麼事情!祂又沒有幫我診療,也沒有開藥給我吃,我為什麼要向祂致謝?
痳瘋病人H:在我們這裡的猶太拉比都會行醫治的神蹟,你確定我的痳瘋病一定是耶穌治好的嗎?
痳瘋病人I:其實我的痳瘋病已經快要好了!耶穌來的時候,我正準備去讓祭司檢查我的身體。
各位親愛的兄姊,從上述這九個痳瘋病人的口中,我們知道,他們不願意回來感謝耶穌,並且歸榮耀於天父,其實都有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第一個人「還在等著看是否真的痊癒了」;第二個人「還在應證痊癒可以維持多久」;第三個人「說待回兒就會回來見耶穌」;第四個人「認定他根本就未曾得過痳瘋病」;第五個人「說他遲早總會復原」;第六個人「把榮耀歸給祭司」;第七個人說:「噢!耶穌也沒做什麼呀」;第八個人說:「每位拉比都會做這種事」;第九個人說:「其實我的病情在這之前,已大有進步了」。
你是哪一個?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這十個長大痳瘋的病人當中,你/妳會是的哪一個呢?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v.17)耶穌的意思是說,「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不是有十個人嗎?為什麼只有一個人「知道」要回來感謝、讚美上帝?其他九個人難道都不曉得這個道理嗎?
傳統上,我們對於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的認知是:在宗教上,猶太人是遵守「以色列正統(摩西律法)」的教導,而撒瑪利亞人卻早已經遍離了正道。因此,猶太人認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敬拜上帝正確的方法」。在血統上,猶太人是「純正的以色列民族」,而撒瑪利亞人卻是混雜的血統,是猶太人所厭惡的。但很諷刺的就是,在這段故事的最後回來感謝耶穌、歸榮耀於上帝的,居然是那位猶太人所認為「信仰遍離正道」,又「不具純正以色列血統」的撒瑪利亞人。
按照《摩西律法》中有關〈患大痳瘋病者成潔之例〉的規定,長大痳瘋得到潔淨的日子,要帶他去見祭司。祭司要出到營外察看,若見他的大痳瘋痊癒了,就要為他獻贖罪祭,如此他就潔淨了(利14:1-20)。這個條例的用意,是要長大痳瘋的人「為身體可以再次得到潔淨,向上帝獻上感恩的祭」。一個有真實信仰的人,他會知道生活中所領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而不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導致那九個猶太人「沒有回來」感謝、讚美上帝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將上帝的恩典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或許我們都曾經在電視上看見一些異教徒(非基督徒)的敬拜,常常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如此熱心地敬拜假神呢?就他們對記者的回覆都是:「因為他們向神明許願,而神明也回應了他們所許的願,所以一定要大發熱心地敬拜。」的確,就連不懂得敬拜真神上帝的異教徒(非基督徒),也都知道要還願,更何況自稱是拜真神的基督徒的我們呢?
在一座森林裡的小河邊,住著一位快樂的年輕人,他雖然長的不是很英俊,但是有一顆感恩的心。年輕人每天在茂密的樹叢中砍柴,以換取一些少少的生活費。日升日落,日復一日,年輕人的生活十分平靜而快樂。有時,柴木多賺點了錢,欣喜之餘,就對樹木們生出了感激之情,不停的與它們道謝。後來,他想到每一件事物都值得感謝,像為他砍柴的斧頭,及為他保暖的大衣...等等,哇!他忽然領悟出,原來生活中要感謝的事物有好多、好多呀!使徒保羅曾教導說:「…要存感謝的心。」(西3:15c)又說:「凡事謝恩。」(帖前5:18a)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有像這位年輕人一樣,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向上帝獻上感恩呢?或者,我們仍然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呢?
身為基督徒除了要時時存著感恩的心之外,也必須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恩典。詩人曾說:「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50:14,23)又說:「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祂,歡呼述說祂的作為!」(詩107:22)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倚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各位親愛的兄姊,你曾經從上帝那裡領受過什麼樣的恩典呢?你是否有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這些恩典呢?回應上帝恩典的實際行動,不只是奉獻金錢而已,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奉獻全部的生命」讓上帝使用。誠如保羅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奉獻生命讓上帝使用的意思,除了是要積極地「在教會裡面」參與服事、接受裝備、彼此相愛之外,也要在「教會外」榮耀上帝、見證上帝,使眾人從我們的生命看見耶穌基督的救恩。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對於「上帝恩典」的回應,你/妳是哪一個呢?我們千萬不要像那九位得到醫治的痳瘋病人一樣,認為得到上帝恩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身為基督徒必須常常將生活中的每項細節向上帝獻上感恩,包括我們還有呼吸心跳、有健康的身體、有穩定的工作、衣食無缺、兒孫滿堂…等。此外,我們更要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恩典,用「全部的生命」讓上帝使用,當曉得「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