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2/21
經文:馬太福音一章18-25節
18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19他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他,想要暗暗的把他休了。20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他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21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22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23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24約瑟醒了,起來,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25只是沒有和他同房,等他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
引言
對現代人而言,「高科技產品」的發明,似乎帶來了許多的便利。許多人不需要出門,就可以透過網路「購買商品」;不需要出國,就可以透過視訊「與親友見面、聊天」;不需要開店面,就可以在雲端上「做生意、做買賣」。真的是一舉數得呀!只是,「高科技產品(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網際網路)」似乎也為人類帶來一個很大的危機──「人際關係」的疏離。
或許我們都曾看過這樣的景象(可能我們也深陷其中):家長帶小孩出門(到公園或遊樂場)遊玩,可是家長並沒有與小孩一同玩樂,反而是坐在旁邊眼睛一直盯著智慧型手機,只是偶爾探個頭看看小孩的狀況。有些家長則是為了讓小孩「不要吵鬧」,以免妨礙他們辦公或做自己的事,因而將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放在小孩面前,透過「遊戲或卡通」使他們安靜坐著。我還聽過更離譜的是,因為小孩不喜歡吃飯,家長就用平板電腦作為「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小孩一邊看著卡通,然後家長一邊餵他吃飯。
無怪乎現在老一輩的人都會說:「現在的家長真的愈來愈好當了,因為他們不需要全時間陪伴小孩,只要將平板或智慧型手機塞在小孩的身邊就好了!」只是,根據醫學研究發現,愈早接觸電視或智慧型產品的小孩,在其智能發展上會有很大的遲緩。因此,身為家長的人真的要「三思而後行」呀!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的確,很多時候雖然我們就站在彼此身旁,可是卻一點也感受不到對方,因為他們根本就是「人在心不在」。真正的陪伴並不只是人「坐在身邊」,而心卻不曉得「飛到哪裡去了」?真正的陪伴是一種「心靈的契合」,即使人「不在身邊」,卻仍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與我們緊緊相連。
以馬內利的上帝
基督徒一定都「知道」也「相信」,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最常用在祈禱文中)」的全能真神,如上帝曾自己見證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1:8)此外,我們所信仰的上帝也是一位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永遠都會陪伴在我們身邊的神。如今天經文所說:「祂名稱為以馬內利(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v.23)
事實上,在我們還未出生之前,上帝就已經掌握我們的生命了,因此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離或躲避上帝的眼目,這也是為何詩人會如此說:「我未成形的體質,祢的眼早已看見了。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祢都寫在祢的冊上了。……我往哪裡去躲避祢的靈,我往哪裡逃避祢的面。我若升到天上,祢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祢也在那裡。」(詩139: 16,7-8)
的確,自從上帝創造亞當(人類始祖),並且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之後,上帝的氣息(靈)就一直在人類的身上生生不息(創2:7);這氣息(靈)正表示著「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永遠無法與上帝切割」。只是,自從人類犯罪之後,上帝的靈因為「罪」這堵高牆,將我們與上帝之間「親密的關係」愈隔愈遠。因此,上帝說:「人既屬乎血氣(罪),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創6:3a)從那時開始,人類似乎一直「找尋不到」上帝的蹤跡,也「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最後,人類更無知地、大膽地「創造、發明」自以為是的上帝(偶像),以彌補「尋找、感受不到」上帝的缺憾。
雖然上帝曾說自己的靈「不永遠住在人類之中」,但這並不表示上帝永遠要「與我們隔絕」、「與我們脫離關係」、「不再關心我們的死活」;事實上,無論我們是如何「罪大惡極」、「離棄正道」、「偏行己路」的人,上帝仍然不願意放棄「主動」與我們「再次」建立關係,祂仍在我們四周圍,並透過「許多方式(話語啟示、先知預言、神蹟奇事、天使宣佈、道成肉身)」要領我們回轉,因為祂就是一位「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b)的慈愛天父。
我們都曾有帶著自己的小孩去逛街、逛夜市或是逛百貨公司的經驗,我們都知道在逛街的途中,小孩很容易被一些「好奇的事物」或是「喜愛的玩具」吸引,因而沒有跟上我們的步伐。就這樣,我們與小孩就分離了。我相信,在這個時刻,我們一定會「很著急、擔心、心如刀割」,並且「立刻回頭」找自己的小孩,同時也透過「各種方法」尋找小孩,如請身邊一起逛街的親友幫忙尋找,詢問附近其他逛街的人是否有看見自己的小孩,或是前往百貨公司一樓服務台請求服務人員廣播。
的確,對於那些迷失在世界中上帝國的子民,天父上帝都會想盡各種方法將他們領回,使他們可以因為重新與天父上帝連結而享受「起初世界創造時」的各種好處(恩典和福氣)。在耶穌所說的〈失羊的比喻〉、〈失錢的比喻〉,以及〈浪子的比喻〉正是在說明上帝多麼急切、多麼希望「再次尋回」那些迷失在罪惡之中的人(路15章,v.1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祂講道)。
1895年搭船抵台的蘇格蘭 梅鑒霧牧師(Rev. Campbell Moody,1865-1940年)就是一位常常以「上帝失去…上帝尋回…」作為佈道主題的宣教師。他佈道的方式很特別,先是打鑼、吹號,然後大聲疾呼:「上帝的兒子不見了。」當村民好奇而圍觀時,他就把握機會,開始傳講福音真理給村民聽。
以馬內利的啟示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在迎接救主耶穌基督降生的這個時刻,可以透過〈祂名為以馬內利〉這個「上帝的應許」來做什麼樣的信仰反省呢?
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耶穌基督的降生是為了宣揚「上帝愛世人」的好消息(福音)。《約翰福音》三章16節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路加福音》二章10節也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為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或許我們有發現,今日的聖誕節不再單純只是教會/基督徒的節期,而是所有人(包括非基督徒)的節期。也因此,每年只要到了十二月初(甚至在十一月底),無論是家庭、學校、公司行號、百貨公司或商店、甚至公家機關,都會佈置得很有聖誕節的氣氛(fu),[諸如聖誕樹、聖誕襪、繽紛亮麗的燈飾、聖誕老公公駕著麋鹿雪橇、大大小小的禮物…等]。只是,這些佈置似乎完全偏離聖誕節的主題或主角。
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有些教會/基督徒也陷入這種「世俗化」的迷思之中。我們都知道,教會為了慶祝聖誕節,常常都會忙(著眼)於禮拜堂佈置、設計活動、舉辦餐會或晚會之中。但也往往因為我們太過於將焦點放在這些「次要」的事情上面,以致忽略了聖誕節的主角──耶穌基督,以及聖誕節的主要信息──上帝愛世人。因此,我們常常看見有些兄姊非常忙碌,有些兄姊抱怨連連,有些兄姊是閒閒沒事,當然也有些兄姊是無動於衷(事不關己)。
各位親愛的兄姊,如果聖誕節失去了主角(耶穌基督)和主要信息(上帝愛世人),請問:「這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節日呢?」它不過是一場隨著世人起舞(世俗化)、促進經濟消費(商業化)、帶來短暫歡愉(暫時性)的嘉年華會罷了!因此,處於今日的教會或基督徒必須要有一個覺醒,就是重新將聖誕節的「主導權」奪回,由教會/基督徒主動傳講聖誕節的焦點──耶穌基督和上帝愛世人,而不再讓社會扭曲了聖誕節的價值觀。
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做的第二個信仰反省,讓教會/基督徒成為被世人看見「上帝就是愛」的重要見證。耶穌曾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教會/基督徒就是跟從主耶穌的門徒,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言行舉止,都必須證明我們真的是一個「生命被主耶穌改變、充滿上帝榮光」的人。誠如耶穌所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聖誕節期是一個教會/基督徒見證「上帝就是愛」的重要時刻(,當然不只有在聖誕節期才能作見證)。我們不只可以透過聖誕節的讚美禮拜、慶祝會、音樂會、點燈活動…等,將「上帝的愛」分享給每一位參與的親人或朋友;我們也可以主動走出教會,去一些民間/政府機構(如老人院、孤兒院、醫院或是監獄等地方)分享「上帝就是愛」的好消息,這份愛已經透過「耶穌基督的降生」顯明出來了。
結論
在耶穌所吩咐的〈大誡命〉和〈大使命〉中,祂要我們「愛人如己」(太22:39),又要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a)。從廣義的面向來看耶穌的這兩項「吩咐」,其精意都是要我們這些「已經領受福音」、「品嚐救恩滋味」的人(教會/基督徒),學習去「分享上帝的愛」,使那些還沒有遇見、還沒有經驗「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人,也可以被「上帝的愛」深刻地觸摸到他們的「心」。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救主聖誕〉這個重要的節期裡面,讓我們(教會/基督徒)做一個重要的抉擇:(1)讓「世俗化」繼續主導、消費聖誕節的氛圍(娛樂、商業活動)?或是(2)重新導正聖誕節的意義,使聖誕節的主角(耶穌基督)和主要信息(上帝愛世人)可以被眾人認識,使以馬內利的上帝可以被眾人遇見。如此一來,聖誕節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聖誕節(聖子耶穌降臨在我們中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