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九章28-36節
28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29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30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31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32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33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34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裡就懼怕。35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他。36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當那些日子,門徒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
引言
各位親愛的兄姊,大家平安!感謝上帝,讓我們又邁向新的一年──2016年。今主日是2016年的第一個主日,首先,我們先以「讚美和感恩的祭」向上帝祈禱。
在未來的兩年內(2016-2017年),本會有訂定新的「教會主題、實踐目標和肢體造就活動」。我們的教會主題為「經歷聖靈大能,生命活潑更新」;實踐目標為「在生活中經歷主的同在」;肢體造就活動為「用讚美的言語彼此勉勵」。
牧師希望每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願意經歷聖靈,並在聖靈的充滿、澆灌和幫助之下,生命不斷翻轉更新,愈來愈像耶穌基督。也因著生命一直有聖靈引導,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感受主耶穌就在身旁;祂的話語成為一盞明燈,使我們行走光明的路途,祂的雙手成為我們的力量和扶持,使我們更有勇氣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
當然,想要經歷聖靈的工作,肯定是必須付出實際行動的。我們必須在信仰上「突破」一些盲點,才能使靈命更加成熟進步。在接下來的四個禮拜裡,牧師要用四個主題(突破安於現狀的迷思、突破不冷不熱的信仰狀態、突破過去看似成功的幻象、突破傳統包袱的纏累)來和兄姊分享,盼望大家可以一起學習和成長。
登山變貌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關於「耶穌登山變貌」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彼得認耶穌為基督的事件之後,當時耶穌與門徒來到了位於巴勒斯坦北邊(接近約旦河發源地黑門山)的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太16:13、可8:27)。後來,耶穌帶著三位貼身弟子-彼得、雅各、約翰-一起登上一座山禱告(v.28)。有聖經學者認為,他們所登上的山應該是黑門山。耶穌就在山上禱告的時候改變了面貌,並且祂的衣服也潔白放光。這時,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亞兩個人出現同耶穌說話。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就的事(v.29-31)。
聖經學者一致認為,摩西和以利亞的顯現,是為了要替耶穌「基督」的身分作見證,以證明《舊約聖經》中所有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都是真的。摩西是代表「律法-神寫下來的話語」的見證,以利亞是代表「先知-為神說話的人」的見證。耶穌在復活之後,也曾經引用「摩西和眾先知並《聖經》的話」,向兩個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證明自己就是基督(路24:27)。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耶穌就是「上帝榮耀的顯現」(約1:1)。
這是否讓我們想起當摩西在西乃山與上帝面對面,領受上帝的誡命後,他的臉上散發出上帝的榮耀,使得以色列人害怕接近摩西。因此,每當摩西向以色列人講話時,他就要用面紗蒙上臉,但當他進到上帝面前時,又將面紗揭下。由此可知,當一個人與上帝有近距離的接觸(與上帝的緊密的關係)時,他必然會反射上帝榮耀的光輝,使看見的人心存敬畏。
就在耶穌與摩西、以利亞對話的同時,耶穌的三個貼身弟子居然睡著了(,他們原本是和耶穌上山禱告的。諷刺的是,這三個門徒後來在耶穌受難前,在客西馬尼園也睡著了)。無怪乎,當彼得被「上帝的榮耀」照射而清醒之後,開始「語無倫次」地說話(經文說彼得不知道所說的是甚麼)。他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v.32-33)
的確,當一個基督徒不熟知上帝的話語(沒有靈修、教會、團契生活),與主耶穌失去連結(有名無實的教徒),沒有持續被聖靈充滿(上帝榮耀的照射),他將無法明白上帝一切的啟示,生命無法散發基督的香味,更無法在生活中見證主耶穌的名。這樣的基督徒只能說是一個「靈命打盹」的信徒,如同彼得、雅各和約翰一樣,生命不夠儆醒;而撒但也最喜歡尋找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是撒但絕佳的代言人,他們的生命完全無法見證主耶穌。
不但如此,這樣的信徒也一直處於「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因為他們來到教會或者信耶穌的目的,就像耶穌對那些親身經歷「五餅二魚」神蹟又繼續跟隨祂的人所說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6:36)因此,這些人只想要一直從教會或耶穌的身上得到好處(,賜我吃、賜我穿、賜我欠錢不用還);他們的靈命一直停留在「吃奶」的階段,無法進步;他們的信仰只想要安於現狀,最好是不要做什麼功課,就像彼得對耶穌所說「我們在這裡真好」一樣。
突破安於現狀的迷思
各位親愛的兄姊,請問你們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信仰狀態呢?是「安於現狀」呢,還是「繼續突破、進步」呢?耶穌帶著三位貼身弟子上山的目的,並不是要在那裡與摩西、以利亞把酒言歡,永遠在山上安居享樂。耶穌上山有三個目的:(1)預備心領受上帝為祂所預備的「苦杯」;(2)讓祂三個貼身弟子清楚耶穌的身分,以及將來所要成就的事(受死、埋葬、復活);(3)差遣祂三個貼身弟子在耶穌復活之後成為見證人。由上述的三個耶穌「上山的目的」,我們得知幾個很重要的信息:首先就是要不斷更新、提升自己的屬靈生命。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中國也有一句諺語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主耶穌更提醒所有跟隨祂的人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祂又說:「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2:14)由此可知,並不是「受洗」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徒之後,就可以整天「閒閒不做事」,等著進入「永恆的國度」。
牧師常常發現,有些信徒(我不稱為基督徒)加入教會的原因,似乎是將教會當作是另一種「俱樂部」。也就是說,只要辦好「加入會員的手續」之後,就可以「盡情地享受」會員該有的各項福利。因此,我們常常可以在教會中看到一些等著別人侍候的「高級會員」,只要他們一「發號施令」,眾奴僕們(牧師、長執、同工)就得「聽命行事」。無怪乎他們會覺得「在這裡真好」!
可惜的是,教會並不是一個單純提供會員「享樂」的俱樂部,信仰更不是「不須付上代價」就可以穩妥完備。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必須不斷更新、提升自己的屬靈生命,才能夠得到上帝的稱許。誠如保羅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這也是為什麼教會必須開辦許多信仰課程,以提供信徒的屬靈生命可以繼續更新、成長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一條沒有新的水源注入又不流動的河流,其結局一定會變成一個臭氣沖天又令人作噁的池塘(因為堆積了許多腐敗物);而這個池塘終將會枯竭乾涸而無人知曉。
「耶穌上山」的第二個重要信息,就是要突破安於現狀的迷思。耶穌在升天前曾吩咐門徒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這裡的「去」字是一個「被動式」的動詞,意思是「被耶穌命令、差遣」去完成某項重要的工作(傳福音)。講明白一點,就是耶穌要所有跟隨祂的人(門徒、基督徒)必須離開「安穩自在」的場所,去耶穌所「預備的禾場」作工。當然,那個「禾場」絕對不會是我們喜歡的環境。
當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時,祂曾清楚地對彼得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作者特別向讀者提到,「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約21:18-19a)。從這段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基督徒絕對不是靜靜地、安穩地坐在禮拜堂裡面享清福的「俱樂部會員」,而是被耶穌差遣出去「為福音爭戰的軍人」。
或許待在長老教會夠久的人,一定都曾經聽過教會內常常有一些人如此說:「人家外教派的弟兄姊妹都很積極、很熱心在傳福音,你們看他們的人數一直在增長。我們長老教會怎麼都一點都不積極、不熱心傳福音呢?」通常會說這話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他們本身真的很願意,也很主動去傳福音,所以他們認為教會應該有所作為。第二種是他們只會出一張嘴,總是喜歡下達命令叫牧師、長執或同工做事,但他們根本一動也不動。各位兄姊,請問你們是哪一種人呢?
如果一間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覺得「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夠了(安於現狀)」,或是認為「花錢請牧師來就是要牧師有所作為,長執、同工被選出來就是要為大家做事」,我可以明白的告訴大家,這樣的教會絕對不會增長,並且這樣的教會其教勢絕對會愈來愈衰微。我相信,耶穌並沒有只呼召「牧師、長執、同工」出來服事,而是呼召「每一位基督徒」出來服事。如果我們真的愛自己的教會,是否該開始思考「我可以為教會做些什麼了呢」?
結論
在華理克牧師的著作〈直奔標竿〉一書中,他特別引用沖浪選手來做比喻,提醒教會必須把握聖靈復興的浪潮。華理克牧師指出,一位好的沖浪選手一定會謹慎選擇並且把握住每一波浪潮,才能沖出一波好浪,為自己締造佳績,因為錯過了就不會再出現。同樣的,如果教會不能夠把握聖靈的浪潮,教會只有繼續走在低迷的處境當中。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要如何感受到聖靈的浪潮已經來到了呢?除非我們願意不斷提升、更新自己的屬靈生命,並且突破安於現狀的迷思,我們才有機會經歷聖靈奇妙又充滿權能的作為。我們是否都預備好要領受聖靈來充滿自己的生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