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重返榮耀(待降第四主日)


日期:2015/12/20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

11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2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3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14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15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16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17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18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22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25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26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29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30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1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引言
 我相信,在我們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叛逆」的經驗,但「叛逆」的結果通常都是討皮疼、自食惡果或是付出慘痛的代價。話雖如此,只要我們願意及時回轉,就不至於背負太沉重的代價;因為只有「回家」才能「改變」當前的景況。

浪子的比喻
 今天的「詩歌和戲劇」的內容,都是改編自《聖經》中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小兒子」和「大兒子」這兩個角色。首先來認識兩個兒子的特性。
 (1)小兒子-叛逆成性、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易受誘惑,但卻願意抓住機會,及時回頭。從《路加福音》作者的角度來看,小兒子指的是外邦人;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小兒子指的是悖離上帝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兒子」都是意指「與上帝關係疏離」的人,就是全人類。
 因為「罪」的緣故,人類與上帝的關係疏離。但上帝主動向我們顯明「愛和救贖(恩典)」,將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成為「贖罪祭」-一座重新與上帝建立關係的橋樑。只要我們認罪悔改,並且接受、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就可以重返榮耀國度。我們是否願意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像小兒子將「想法」立即化為「行動」那般?
 (2)大兒子-自以為義、自命清高、滿腹怨屈、無包容心,只想到要獨佔恩典,不願分享。從《路加福音》作者的角度來看,大兒子指的是猶太人。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大兒子指的是信多年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大兒子」都是意指「得了便宜又賣乖」的基督徒,他們雖然先認識了主耶穌,卻總是「自以為義」,又不願意在信仰上繼續進步。
 為何大兒子如此自負?首先,許多「第N代」的基督徒都有某種「信仰優越感」的心態,自以為在信仰上已經聽很多、懂得多,所以常常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其次,大兒子也常自以為已經為教會「做得夠多了」,是否應該給予些什麼「回饋(好處)」之類的。第三,大兒子常常覺得自己不被特別的「關心、重視」,常常自以為還是一個「客人」,需要大家寄予多一點「關愛的眼神」。最後,大兒子還有一種「只會打嘴砲,完全無建樹」的病態。只會嫌東嫌西卻又不肯實際參與;只想得到好處,卻又不願付出心力。
 因此,大兒子也需要「認罪悔改」,重新導正自己已經在父親家中的態度,不要再自以為比小兒子優越。

上帝給人人同得恩典
 雖然說,小兒子和大兒子都有各自的問題,父親卻願意用「慈愛憐憫」接納他們、勸勉他們;因為他們都是父親的「心肝寶貝」。如果我們現在正像小兒子一樣「流浪在外」,只要我們願意回轉並接受主耶穌的「救恩」,祂必要將我們領回來,重返榮耀的國度。至於,那些已經住在「父親家中」的大兒子,請不要再「自命清高、怨聲載道」或「毫無建樹」。免得當主耶穌再來時責備你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7:23)到那時,真的就要在門外哀哭切齒了!
 主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19:10)無論小兒子和大兒子,都是主耶穌要尋找、拯救的對象。

結論
 這就是今天我們慶祝主耶穌降生(聖誕節)最重要的目的。主耶穌來到世上是上帝給人類極大的恩典,藉著祂,我們才能夠「重返榮耀」。我們願意接受這份「禮物」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