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6/18
經文:路得記一章15-18節、詩篇一百十五篇13節
得1:15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1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18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他了。
詩115:13凡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必賜福給他。
引言
從小到大我們一定曾做過許多決定,我們可曾想過在這些決定中,哪些讓我們感到後悔,又哪些讓我們至今仍感到慶幸?比如說我們選擇的學校、科系、工作,還有婚姻。
當然,有些決定並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需要與家人討論,待大家都有共識之後才能夠做抉擇。2021年十月,家父因腰椎不舒服而引起腳底板又痛又痲,經陪同他前往馬偕醫院
神經外科門診後得知,原來是腰椎四、五節的椎間盤已嚴重磨損導致脊椎神經壓迫,所以才會造成腳底板又痛又痲。醫師就建議家父再觀察看看,若真的沒有改善再考慮手術。
兩週後,家父的不舒服愈來愈嚴重,而且也影響到他的睡眠品質,當時他的體重也因此掉了許多,於是他決定要進行手術以一勞永逸。只是,手術分為精密的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因工法的不同所使用的鋼釘材質也不同,當然價格也有很大的落差。其實手術費用對我們家庭來說會是很大的負擔,再經過家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用最好的方式來解決家父的問題。感謝主,術後的恢復都很好。
其實信仰也需要我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做決定,不能只是因為一時的感動(衝動),或是想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或是為了討好某個人就冒然行動,因為這樣的決定很容易就會在遇到問題時退縮或後悔。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人物——路得——就是在人生中做了一個永不後悔的「重要決定(信仰告白)」,她如何能夠如此果決呢?
路得的生命告白
或許我們都曾看過法國畫家
尚.弗朗迪克.米勒(Jean François Millet)的畫作《拾穗者》,這幅畫作就是以路得的故事為題材之作品,右手邊的這位拾穗者應該就是路得,她向監管田地的僕人請求讓她可以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而路得所在的田地正是她婆婆 拿俄米的至親 波阿斯所擁有的產業,他後來與路得成為夫妻。
我們還是先來了解《路得記》的相關背景。從第一章的描述得知,路得的故事是發生在士師秉政的時候,當時迦南地遭遇嚴重的饑荒。在猶大 伯利恆有一個名叫以利米勒的人就帶著妻子(拿俄米)與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前往摩押地去寄居。後來以利米勒死在那裡,只留下婦人和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分別娶了俄珥巴和路得兩名摩押女子為妻,他們在摩押地住了約有十年。
遺憾的是,拿俄米的兩個兒子最後也死在摩押地,而更悲慘的是,他們二人都沒有為以利米勒家族留下任何子嗣,此時的拿俄米可說是「寡婦死子,無望啊!」。就在這個令人極度悲傷、絕望的時刻,拿俄米聽到「因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迦南地已經脫離饑荒)」的消息,因此她決定返回猶大地,至少她死的時候是死在自己的家鄉。
我相信多數人的觀念都會希望自己死後可以「落葉歸根」,而不是「客死他鄉」,就華人的傳統習俗而言,死後返回自己的家鄉安葬(有子孫祭祀)才不會變成孤魂野鬼。其實在《聖經》中有多處記載也能夠提供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也是有「落葉歸根」的觀念,他們會希望自己死後都可以被安葬在自己的家鄉,或是祖先所購買的家族墓園之內。
於是拿俄米對兩個兒媳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1:8-9)在此拿俄米並不是要與兒媳婦恩斷義絕,而是她知道寡婦的處境艱難。在當時以色列人的文化中,妻子是丈夫的財產之一,完全沒有產業繼承權,而妻子也必須能夠為丈夫生下子嗣,才會受到家人的尊敬。
此外,妻子的生活和在家中的地位也必須完全仰賴丈夫。因此,一旦丈夫死去,妻子若有幼小孩子需要扶養,她的生活就會陷入十分艱難的困境。事實上,「寡婦」這字不僅指失去丈夫,還含著孤單、被遺棄和無助的意思,所以如果失去丈夫的婦女還年輕,改嫁將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至少她的生活可以獲得保障和依靠。
雖然一開始俄珥巴和路得都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婆婆 拿俄米,或許是不忍心看著她孤苦伶仃的返回家鄉,畢竟她在家鄉無依無靠,如何能夠安穩生活呢?只是拿俄米指出:「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得1:12-13a)於是,俄珥巴就與拿俄米親嘴道別,獨留下路得仍不肯離去。
看著不肯離去的路得,拿俄米再次勸她回娘家去。但路得卻回應拿俄米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妳。妳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妳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妳的國就是我的國,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妳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妳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得1:16-17)
這是何等大的信心宣告和信仰告白,顯明路得對拿俄米的不離不棄,即使她與婆婆回到猶大地之後必須過著困苦無助的生活,她也無怨無悔。最令人感到訝異的是,路得不但願意選擇歸化成為以色列人,她還選擇接受以色列人的信仰,而這句「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就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她更指出「除非死能使妳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緊抓恩福的路得
坦白說,對一個外族人而言,該如何打入以色列人的群體之中,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文化有顯著的差異,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衝突,此外,以色列人對外族人有相當程度的排他性。就好像一位轉學生要在新的班級被同學接納和認識一樣,實屬不易。因此,當路得決定要陪同拿俄米回到猶大地,可想而知她將會面臨多麼大的壓力。
其實路得最大的壓力是關於〈摩西律法〉有如此的規定:「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23:3)不曉得當路得聽到這條律法的規定時,心中會有什麼想法:「我當時是不是做錯決定了?是不是早該聽婆婆的話返回娘家改嫁?是不是會被當地的人驅逐出境?婆婆會不會被同族的人為難?」
但路得的擔心或許是多餘的,從後來經文中波阿斯的話提到:「自從妳丈夫死後,凡妳向婆婆所行的,並妳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妳所行的賞賜妳。妳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妳滿得他的賞賜。」(得2:11-12)我們不難發現,路得對婆婆的不離不棄並且選擇皈信以色列人的信仰已獲得伯利恆居民的肯定和認同。
各位兄姊,從路得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有什麼樣的信仰反思呢?首先就是要學習路得能夠把握機會緊抓住那位賜恩福的上帝。或許我們會好奇路得從何得知她婆婆所信仰的上帝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倚靠呢?畢竟拿俄米在決定返回猶大地之前,她不但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兩個兒子。無怪乎當拿俄米回到伯利恆,有婦女對她說「這是拿俄米(甜)」時,她希望大家可以叫她「瑪拉(苦)」。
既然拿俄米都已經如此絕望,路得為何仍選擇留在她的身旁?難道路得只因為不忍心看拿俄米一個人孤單終老才選擇與她同甘共苦嗎?或許關鍵就在於路得相信「上帝會眷顧自己的百姓」,而這也正是拿俄米決定返鄉的重要原因。的確,當路得向拿俄米宣告「妳的國就是我的國,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時,就是承認且相信上帝的應許未曾落空,祂一定會賜下恩福給敬畏祂的人。
果然,當拿俄米和路得返回伯利恆之後,她們在上帝的眷顧帶領之下找到了波阿斯這位至親,而波阿斯也願意替拿俄米贖回丈夫 以利米勒的產業。甚至到最後,波阿斯更同意娶路得為妻,使以利米勒家族有子嗣繼承產業。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大衛王和耶穌基督竟然都是出自於波阿斯和路得的後裔,或許這是身為外族女子的路得未曾想過「何等浩大」的恩福。
各位兄姊,當我們決志要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救主時,是否也擁有像路得這樣的信心,相信上帝必會賜下恩福予我們,即使這恩福不是當下就能領受?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在人生低潮時,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曾經從上帝領受的恩福,取而代之的是對上帝充滿埋怨、惱怒和忿恨,認為上帝根本就不關心、不在意我們,以致最後選擇離棄信仰。這真的是很可惜的事。
使徒雅各曾勸勉我們:「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雅1:12)由此可知,只要我們願意學習忍耐、等候,最終一定能夠領受上帝應許的恩福。
第二個信仰反思就是要樂意接納且幫浦每位來到上帝國度的子民。雖然路得願意向拿俄米告白「妳的國就是我的國,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但我們知道她要以摩押人的身分進入以色列人的社群中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事,除了〈摩西律法〉曾指出「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摩押王 西撥的兒子 巴勒也曾攻打以色列人,又打發比珥的兒子 巴蘭咒詛他們(民22章、書24:9)。
然而,〈摩西律法〉另一處卻也如此記載:「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19:34)由此可知,上帝並沒有拒絕願意與以色列人同居(皈信上帝)的外族人,而是要「愛他如己」。事實上,我們從經文的脈絡也確實看到路得在伯利恆不但被眾人接納、肯定,甚至還願意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自從主耶穌藉著自己的生命救贖眾人脫離罪的捆綁之後(新約時代),我們就不再有本地人和外族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分別,因為「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因此,我們歡迎所有信仰上帝的肢體(基督徒)進入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內,同心敬拜、彼此團契、互相幫浦、見證主恩。
當然,我們也歡迎那些尚未領受福音的人,因為教會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得著未信者的靈魂。這幾年來,我們教會與社區(里辦)有緊密的連結,透過社區關懷站、常青團契、福音茶會的活動,有許多未信的社區朋友有機會來到教會,這是我們分享福音的良機,我們是否願意成為被主差遣去收割的工人呢?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都是與路得一樣緊抓住上帝恩福的人——蒙上帝眷顧,領受主耶穌的救恩。如今我們再次被上帝接納成為祂的兒女,在上帝的國度享受永生的福樂,這一切都是出自上帝白白的恩典。當然,我們不能只有自私的享受這一切,卻忽略了主耶穌吩咐我們的大使命——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