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19
經文:馬可福音一章1-8節
1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引言
為配合今年教會主題《成為門徒~更像主耶穌》及〈靈性形成的實踐〉之目標,我們將以《馬可福音》作為戰略指南,盼望透過主耶穌的生平以及祂對門徒的教導來學習如何成為主耶穌的真門徒。
《馬可福音》在〈四福音書〉中有幾個特色:首先、它是最早完成的〈福音書〉,寫作時間約在主後60-70年間或是更早之前。第二、它是篇幅最短的〈福音書〉。與其它三卷〈福音書〉比較起來,《馬可福音》以十六章精簡的篇幅,描述耶穌基督的傳道、言行、受難以及復活…等事件;由此可知,作者有意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福音介紹給讀者,使他們可以立即領受救恩。
第三、馬可比另三卷〈福音書〉的作者更少引用〈舊約〉,他常解釋亞蘭文、猶太的律法、習俗、地理,並有無數次使用拉丁化的記載。很多早期的教會領袖都認為,馬可的信息是寫給外邦人領受的,特別是以羅馬人作為傳福音的對象。
本書的作者為約翰.馬可,住在耶路撒冷,他家(馬可樓)樓上的房間常被認為是最後晚餐和五旬節聚會的場所。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曾參與巴拿巴和掃羅的第一次佈道旅行,與他們在塞浦路斯同工,但後來可能因為心裡害怕而在別加離隊,返回耶路撒冷。
因此,當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旅行時,拒絕馬可加入,或許是由於他不大可靠;這也導致最後巴拿巴與保羅分手。後來巴拿巴帶領馬可重返塞浦路斯,而保羅則與西拉前往小亞細亞和希臘。然而,當保羅在羅馬坐牢時,馬可又重新出現,後來更被保羅稱讚,並期望他能陪伴左右。由此可知,馬可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操練之後,他的靈命也向上提升,最後成為保羅的得力助手。
福音的起頭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作者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v.1)這句話可說是揭開耶穌基督救恩好消息的序幕。或許我們會發現,《馬可福音》並沒有像《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一樣,用許多篇幅來記述耶穌基督的降生,也沒有像《約翰福音》一樣,用充滿哲學性的思維——道,來介紹耶穌與上帝的關係。
《馬可福音》的作者希望以最短的篇幅、最快的方式來介紹耶穌基督在世上的工作和目的,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讓所有讀這卷書的人可以立即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重新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因此,在《馬可福音》整卷書十六章的內容中,作者就用了41次「馬上」、「立即」的字眼,目的就是呼籲人對耶穌基督的救恩要立刻採取行動。
接下來,作者引用〈舊約先知書〉的內容來說明,在彌賽亞開始出來服事之前,必有一個人先出來成為祂的開路先鋒,為祂預備一切,等到所有的預備工作都齊備、完全時,彌賽亞才會出現。作者說:「正如以賽亞 先知書上記着: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在曠野有聲音呼喊着: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v.2-3)
在這裡作者只提及先知 以賽亞並不完全正確的,因為作者所引用的這段經文,是分別出自於〈舊約〉的《瑪拉基書》三章1節及《以賽亞書》四十章3節的內容。作者引用這兩段經文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舊約聖經〉所預言有關彌賽亞的一切即將應驗。因為在彌賽亞來臨之前,必有一位使者出來為祂預備道路。而作者也在接下來的經文中清楚指明,這個人就是施洗約翰。
作者接著說:「照這話,施洗約翰來到曠野,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v.4)從這段經文的內容可以讓我們再次思想洗禮的議題。在《聖經》中從未指出洗禮可以救我們,重點在於接受洗禮之前我們是否確實認罪悔改?如果洗禮只是為要取得「進入天堂的門票」(教會陪餐會員),而沒有確實為自己的罪憂傷,徹底改變心意,回轉歸向上帝。那麼,洗禮只是一種入會儀式罷了。基本上,我們在上帝的眼中仍舊是一個有罪的人。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有確實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我們接受洗禮的目的,是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罪惡極大的人,需要基督寶血的潔淨,或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身分證明呢?詩人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有鑑於此,猶太全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v.5)。這段經文使用未完成時態的動詞,表示不斷有群眾到施洗約翰那裡去,希望接受悔改的洗禮,他們一個接一個的公開承認自己的罪。的確,真實的信仰必須不斷為罪悔悟,我們無法保證不會再次得罪上帝,因此需要主的寶血在每天的生活中遮蓋保守,才能成為聖潔的百姓。
最後作者指出,施洗約翰為人謙卑,他曉得自己只是開路先鋒,為要預備耶穌基督將來的工作。他說:「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他宣講,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不配。我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v.6-8)
施洗約翰的出現,是預表耶穌基督即將來臨;他表明自己只是用水施洗,但耶穌基督卻是用聖靈施洗。聖靈的洗禮會帶來屬靈能力,在將來成為福音事工的精兵。我們不但可以從初代教會中看見那些領受聖靈洗禮的使徒如何勇敢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甚至為福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看見歷代的基督徒在領受聖靈的洗禮之後,願意將福音傳遍世界各地。
基督的先鋒
感謝上帝的恩典,讓許多的外國宣教師(英國、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在將近一百六十年前,願意放棄富庶的生活及美好的前程,甘心樂意來到台灣這個尚未開發、又非常落後的地區,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台灣百姓認識。他們為了福音的緣故,遭受許多的批評、侮辱、逼迫、排斥、傷害,但是他們並沒有因而退縮,反倒是更加倚靠上帝的智慧、能力、勇氣不斷勇往直前。
或許我們曾聽過巴克禮牧師與馬偕牧師被人潑糞、丟石頭、丟果皮;甘為霖牧師在半夜被一群地痞流氓放火燒教會,甚至穿著睡衣躲避追殺的故事。若不是這些宣教師不畏艱難、充滿熱忱的分享福音,我們現在也無法經歷福音的果效——豐盛生命。他們所做的就像施洗約翰一樣,為要成為「基督的先鋒」,為台灣的宣教事工做好「預備收成」的工作。
1906年7月31日,在花蓮 秀林 佳民村發生了一起太魯閣族攻擊日本樟腦製造公司的員工之事件,當時有36人遇害。其中一位是後來被原住民稱為「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和宣教之父」的井上伊之助之父親。當他的父親被殺害的消息傳回日本時,24歲的井上伊之助還是一名神學生,他正好在參加一場由教會舉辦的靈修特會,他心中非常悲憤並激動的表示,一定要去台灣為父親「報仇」!
然而,上帝卻透過特會中講員的口,將當天的主題「要愛你們的仇敵」的教導,使他猛然醒悟,他認為父親的死,必定有上帝的旨意。當時,在耳邊似乎有一絲微聲告訴他:「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用愛勝過惡。」(羅12:21)於是井上伊之助決定在神學院畢業之後到台灣成為宣教師,向「殺父」的原住民傳講耶穌基督「福音的大愛」。
當時日本政府採「理蕃政策」,嚴格禁止任何傳道者進入原住民部落傳福音。因此,井上伊之助又進入醫學院攻讀,取得醫師資格,並獲准進入原住民部落行醫。他在台灣35年,足跡遍布羅東、花蓮、桃園、新竹、南投的原住民部落。他不只醫治身體疾病,更以福音滋潤人的心靈。當日本戰敗離台時,他在回憶錄寫道:「我覺得很失敗,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個人來信耶穌,我所做的一點果效也沒有,我實在愧對上帝。」
戰後陸續有宣教師進入原住民部落中宣教,而原住民也一個接著一個信主了(自日本戰敗後,原住民約有90%全都歸信基督),這被稱為20世紀宣教的奇蹟。井上伊之助曾撒過的福音種子,終於發芽茁壯,開花結果。他撒了種子,雖然不是他收割,但撒種的和收割的都一同快樂!
當井上先生年老時,曾任玉山神學院院長的高俊明牧師去日本探視他。高牧師便與他分享已有許多原住民歸信的見證,他深受感動並流淚說:「我只是個撒種的人,是上帝叫它生長。」的確,誠如保羅所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林前3:6-7)
台灣的宣教事工若不是因為先前那些甘願犧牲的宣教師以及信仰前輩一點一滴努力栽種、耕耘,使耶穌基督的福音可以傳遍整個台灣地區,使耶穌基督的名可以得到高舉,我們這些後輩就無法領受從上帝那裡來豐盛的賜福與恩典。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都是「基督的先鋒」,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努力將福音的種籽撒在我們身旁每個人的心中。或許我們會消極的說:「我不知道要怎麼向別人傳福音,而且我又沒有很好的口才,要是被別人問起我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問題該怎麼辦?更何況我又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神學訓練。」
的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方法、口才或是擁有專業的神學知識,去向人(認識或不認識)傳福音,也因此,我們才不敢開口向人介紹自己的信仰。其實,傳福音的成功與否,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神學知識、好的口才、傳福音的方法,或是領多少人信主,而是在於我們的生命是否可以讓人看見耶穌基督的愛。
誠如保羅所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林前13:1-3)
既然傳福音的目的就是在傳遞上帝的愛、基督的愛,我們就必須讓人真實看見這份愛從我們身上顯明出來。而讓基督的愛顯明出來的方法,就是用實際的行動,而不是只用嘴巴去說。我相信,當年來到台灣的外國宣教師就是用真實的行動,讓所有的台灣百姓看見基督的愛,才使他們願意接受救恩。
期盼我們都能夠成為「基督的先鋒」,用生命來見證耶穌基督的愛,將福音的種籽撒在身邊的每個人身上,使他們也可以領受救恩所帶來的喜樂與盼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