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12
經文: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0-35節
30坐下來和他們用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他來。耶穌卻從他們眼前消失了。32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在我們裡面豈不是火熱的嗎?33於是他們立刻起身,回耶路撒冷去,看見十一個使徒和與他們正在一起的人聚集在一處,34說:主果然復活了,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35於是,兩個人把路上所遇到,和耶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引言
最近因台灣的國會亂象使許多「青鳥」再次聚集在國會周邊,強烈表達他們的不滿、失望、憤怒和不信任。他們嚴正指出民意代表是由公民選舉出來要爭取國家、社會和百姓的福利,既然他們無法滿足公民的期待,他們必須以「民主自決、公民覺醒」的方式來下架那些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並將公民真正的心聲透過民主程序來導正國會亂象。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這波的陳抗活動(國民黨黨部前)中竟出現了許多的「追星族」,他們帶著自己追星時購置的手燈,在會場舞台上高聲疾呼:「我們是一群追星人,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不只是為了台灣的民主,也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還有我們的文化。」但遺憾的是,國民黨的青年軍卻反嗆:「你越大聲越顯得你像個瘋子,要小聲一點,旁邊等一下鄰居會抗議。」
或許我們在年輕時都曾有過一段「追星」的階段,有可能是體育活動(紅葉少棒、職籃、職棒、台灣隊),某位藝人(歌星、演員),某位政治人物(總統、市長、民意代表),某個品牌(CHANEL、GUGGI、COACH、PRADA、LV)。過去我也曾迷戀一位日本明星(本田美奈子),因此房間裡掛滿了她的海報,就連皮夾裡也有放她的相片。
誠如俗話所說:「人不瘋狂枉少年」,每個人都曾經(或現在)為某些人、事、物激情(顛狂)過,那表示我們真的很在意,因此才願意投入許多時間、精神和金錢。那麼,對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來說,是否也願意(能夠)「為主瘋狂」呢?
兩位絕望的門徒
我相信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幾位對自己生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有可能他們是自己的親人、學校的師長、親密的朋友或者是政治人物。去年(2024年)12月7日週六下午,教會結束了第四季的福音茶會,當我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牧師館坐在沙發椅休息時,在臉書上突然看到我之前在鼓山教會一同服事的主任牧師—吳嘉南牧師過世的消息,內心既震驚又感到無比的傷痛。
回想起剛從神學院畢業就被派到鼓山教會與吳牧師一起團隊事奉,他可以說是我在牧職生涯的師傅,也是我屬靈生命的父親。在鼓山教會服事的七年期間,吳牧師在服事上的忠心和熱忱,一直是我努力學習的牧者典範。即使在我離開鼓山來到關渡服事之後,我仍一直與他保持聯絡,而每當我在牧會上有遇到問題時,也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向他請教。
今天我們所讀這段經文的背景,就是發生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的第三天。當時那些曾經跟隨過主耶穌的門徒早已四處躲藏、逃逸無蹤,免得被視為主耶穌的同黨而被羅馬士兵逮捕降罰。這些門徒似乎完全不記得主耶穌曾經預言自己必須受難,可是在三天之後也必要再復活的事。的確,任何人處在生死存亡之際肯定也會和門徒做相同的決定。
雖然主耶穌在受死、埋葬的這段時間,門徒都因為害怕而離開祂的身邊,但他們彼此之間似乎還存在著過去一起做主耶穌門徒的革命情感。因此,他們在主耶穌死後仍願意聚在一起,或許是在悼念主耶穌的死,或許是在躲避猶太人和羅馬士兵的追捕,或許是在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總之,他們對未來毫無頭緒,猶如失去作戰指揮官的軍隊一樣。
就在此時,有兩位傷心欲絕的門徒(不是十二門徒)正準備從耶路撒冷離開,前往附近一個叫做以馬忤斯的村子去。作者並沒有說明這兩位門徒離開耶路撒冷的原因,有可能是當時猶太人的節期(逾越節)已經結束,他們正準備返回自己的家鄉;有可能是不想繼續停留在這個傷心地,免得一直處在傷心難過的情緒中。
當他們二人正在路上討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的時候,主耶穌親自就近他們並與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完全無法認出眼前的人就是主耶穌,或許因為他們過度傷心,就像抹大拉的馬利亞起初在墓園也是無法辨識復活的主耶穌。又或許是因為復活的主耶穌已經擁有嶄新的面貌,除非「靈眼」被開啟,否則也是難以辨識復活的主耶穌。
為了讓主耶穌這個「不知、不問世事」的客人能夠知道這幾天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他們就對祂說:「就是拿撒勒人 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大有能力。祭司長們和我們的官長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救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這些事發生到現在已經三天了。」
聽完他們的話之後,主耶穌反倒是責備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他的榮耀嗎?」於是,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作了解釋。不可否認的,有時我們的信仰也像這兩位門徒一樣遲鈍,只用自己的期望來理解,因此只要事與願違就會認為上帝虧負我們。[到底誰是上帝?]
後來這兩位門徒在與主耶穌坐席時,主耶穌透過「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的動作讓他們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此時他們才認出眼前的人就是主耶穌。他們因此重新又被點燃火熱的心,於是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與同樣看見主耶穌復活的門徒聚集。最後他們一起領受主耶穌的差遣。
點燃對信仰火熱的心!
過去常與大家分享在教會中流傳的一段話:「一代興、二代明(聖)、三代霧霧無明、四代你請我無閒、五代神明滿厝間、六代行蹤不明。」這聽起來蠻詼諧又略帶諷刺的諺語是真實在每個基督信仰的家庭(家族)不斷上演的戲碼,包括我們的家族。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牧者的家庭也難逃這樣的命運,否則也不會有「牧師子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這句話流傳著。
我們家族是從祖父母開始接觸基督信仰的,當時因三個孩子(分別是六、四、二歲)在不知明的情況下於五個月內相繼去逝,祖父母雖四處求神問卜卻仍得遭受如此殘酷的命運。就在此時,有位不捨祖父母如此悲慟的鄰居就來邀請祖父母加入教會,於是他們開始接受基督信仰,熱心積極參加聚會。後來長老教會在推動倍加運動期間,祖父更是奉獻一筆土地做為建堂之用(頂洲教會)。
到了祖父母的第二代子女,在教會中幾乎都擔任長老的職任,而第三代則有五位傳道人和多位長執,第四代也有一位傳道人。然而,在看似擁有美麗光環的後代中,卻也有許多人不再珍惜這份信仰,不再出入教會敬拜上帝。[我不曉得是否有人又重回拜偶像之信仰。]從我們家族的信仰光譜得知一件事,第一代基督徒在信仰上的火熱和敬虔,並不能保證可以永遠延續下去。
當然,信仰不能在家庭(家族)中繼續傳承的原因有很多,最普遍的就是人生遭遇無法理解的困境以致失去信心和盼望,就好像今天經文中的這兩位門徒一樣,因為他們所盼望那位要來救贖以色列民的彌賽亞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虧他們還花那麼多時間跟隨主耶穌,聽祂講述上帝國,並滿心期待祂可以重新復興以色列國。最後他們只好絕望的離開耶路撒冷那個傷心地。
如果我們從後來主耶穌對這兩位門徒的談話,就知道原來他們完全不了解彌賽亞在世上的工作。主耶穌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他的榮耀嗎?」於是,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作了解釋。由此可知,要戰勝困境和絕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熟知且清楚上帝的話語。
詩人說:「我的性命幾乎歸於塵土;求你照你的話將我救活!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耶和華啊,願你照你的話,使你的慈愛,就是你的救恩,臨到我身上,我就有話回答那羞辱我的,因我倚靠你的話。」(詩119:25,28,41-42)基督徒要能在困境中仍然持守信心和盼望沒有別的方法,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夠勤讀、默想上帝的話語,如此才能堅固自己的信仰。
如〈有主在我船上〉這首詩歌所說:「有主在我船上我就不怕風浪,直到安抵天家。」人生會遭遇風浪是必然之事,但只要有主與我們同行,而我們也願意緊抓住祂的手,就不會有跨越不了的難關。此外,我們也要有屬靈同伴與我們同行,誠如傳道者所說:「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若遇敵攻擊,孤身難擋,二人就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傳4:11-12)
第二個造成信仰不能在家庭(家族)中繼續傳承的原因,或許就是子孫不明究理的「拿香隨拜」。通常信仰在第一代能夠有敬虔的態度和表現,不外乎就是信仰者本身有深刻的體驗,甚至曾遇過神蹟奇事的發生。只是,到了第二代之後,有可能是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勉強或被迫要與父母去教會參加聚會(主日學、團契),否則就不准做哪些事。
我本身是第三代的基督徒,從小也是被父母帶去教會參加主日學、團契,後來就不知不覺變成一種習慣,每主日去教會除了唱歌、聽故事、拿禮物之外,就是和好朋友見面,聚會結束後安排去哪裡吃飯、續攤或出遊,但實際上為何我每週得要去教會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在被選為團契幹部之後,因為責任感的趨使,只好盡本分完成被託付之事。
坦白說,我非常不認同「交付責任給年輕人去做,然後時間久了他們就能夠體驗信仰」這種說法和做法,因為主耶穌不曾這麼做。信仰若不能透過「師徒關係—屬靈關係的拖與帶」,也就是身為父母或屬靈長輩的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陪伴、教導」下一代,且與他們「分享、討論」(生活在一起),我們根本無從指望在他們成年、有獨力思考能力之後,還會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當然,我也期待身為第二代、第三代的信徒可以認真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跟著信仰基督教。誠如約書亞所說:「若你們認為事奉耶和華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如果我們願意像約書亞所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那麼,就讓我們好好的信、認真的信、用生命來信,千萬不要變成「半調子」的偽信徒。
結論
在施洗約翰向兩位門徒介紹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之後,其中一位安得烈立即去告訴自己的哥哥 西門彼得,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於是安得烈就領西門去見耶穌。次日,耶穌在前往加利利的路上遇見腓力,並邀請腓力跟從祂。此後,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 拿撒勒人
耶穌。」(約1:35-51)
從安得烈和腓力的身上,我們看見了他們對信仰的熱忱,重點是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在信仰中所領受的福分。雖然他們曾在耶穌被逮捕和受難期間因害怕而逃離,但他們也在親眼見到復活的主耶穌之後再次點燃對信仰火熱的心,而此時此刻他們不再害怕任何逼迫和苦難,因為他們深信:
「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權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8:38-39)
各位兄姊,基督信仰對你而言只是一個來自家庭的遺傳,或者是生命親身與主相遇的美好見證?如果這份信仰是真實的體驗,你是否願意再次點燃初信時對信仰那份火熱的心,再次為主瘋狂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