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6
經文:馬可福音二章18-22節
18那時,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都禁食。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卻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19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賓客在一起的時候,賓客怎麼能禁食呢?只要新郎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不能禁食。20但日子將到,新郎要被帶走,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21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所補上的新布會撕破舊衣服,裂口就更大了。22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酒會脹破皮袋,酒和皮袋都糟蹋了。相反地,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
引言
每年農曆過年前我們都會進行大掃除,除了將房子裡外打掃乾淨使之煥然一新之外,也會將家中老舊、不堪使用的傢俱和日常用品,以及衣櫥裡的舊衣物清理出來丟棄或是做資源回收。
我相信,當我們在整理這些東西時一定會感到很困擾,到底哪樣東西該丟掉,哪樣東西該繼續留著?因為有些東西特別有其紀念性,有些東西則是能夠喚起我們特別的回憶。當然,有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已經老舊,但因為還堪用,甚至有很深的情感,所以會捨不得丟掉。
我們家就常發生類似情況,家母認為該丟掉的東西,家父卻認為還堪用就繼續留著,也因此他們常為了東西去留的問題發生爭執。記得有幾次我將舊的衣服整理好準備拿去資源回收時,家父都會打開來看看,由於我們兄弟倆和家父的身型都差不多,衣服常都會交替著穿。因此,家父就成為我和大哥的資源回收筒,一些被我們淘汰的衣服都變成家父的家居服。
的確,我們常常為了一些東西是否該丟掉或更換而感到苦惱,而基督徒的生命同樣也會面臨到一些「該不該丟掉」或是「改變」的問題,比如說:舊的《聖經》可否丟棄?禮拜的司會或司獻人員一定要長執才能擔任嗎?只有神職人員(男性)可以講道嗎?參與教會服事的人一定要受洗嗎?
其實,教會中除了上帝的誡命和話語是上帝所命令和啟示的之外,很多條例都是人制定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有些條例是為了幫助基督徒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些則是可以隨著時代而調整。更重要的是,我們身為基督徒是否願意在每天生活中持續更新自己的靈命,更貼近上帝的心意,而不是一直「原地踏步」。
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的質問
自耶穌開始出來傳講上帝國的福音之後,祂一直在面對各種攔阻。這些攔阻除了是肉眼看不見的超自然力量(撒但)之外,還有那些自以為對上帝的誡命很了解的人(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認為耶穌沒資格被稱為拉比,因為祂一切所行都與猶太條例抵觸,如在安息日治病,自稱上帝的兒子,並說自己擁有赦罪和醫病的權柄,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喝。這些事都足以用猶太法律將耶穌定罪。
法利賽人和文士對耶穌的批評,從一開始只是在心裡彼此議論(2:6),向門徒批評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喝(2:16),一直到今天經文中他們和約翰的門徒在耶穌面前批評祂的門徒,說他們不像敬虔的猶太人,沒有實行禁食(2:18)。雖然約翰門徒中有幾位(安得烈、西門彼得)後來成為耶穌的門徒,但他們多數仍自成一團,繼續持守約翰教導他們的規條、禁食和祈禱的形式。
一般來說,法利賽人每週都會禁食兩次,在第二和第五日。只是,在摩西的律法中卻只規定一個禁食日,就是在贖罪日,摩西說:「這是你們永遠的定例:每年七月初十,你們要刻苦己心;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任何工都不可做。因為這日要為你們贖罪,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罪,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這日你們要守完全安息的安息日,刻苦己心;這是永遠的定例。」(利16:29-31)
有學者認為,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之所以會向耶穌提出「禁食」的問題,是因為利未在他們所規定必須「禁食」的日子裡,邀請稅吏、罪人、耶穌並祂的門徒一同吃喝。表面上,他們似乎是在指責耶穌門徒的不是,但實際上,他們是在表達因為耶穌破壞禁食條例的不滿。
基本上,「禁食」在《聖經》中是一個悲慘的記號,為要表示誠心悔改、哀悼或自願降卑。耶穌並不認同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的數落,因為他們扭曲摩西律法中所要闡明有關「禁食的意義」。因此,耶穌以猶太人的習俗和約翰的服事來回應這個問題。祂說:「新郎和賓客在一起的時候,賓客怎麼能禁食呢?只要新郎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不能禁食。」(v.19)
在猶太人的結婚習俗中,「新郎和他的賓客」在一起時,賓客不可能禁食,因為婚筵是一件非常喜樂的事,禁食不但是違反常規,更是對新郎的冒犯。此外,施洗約翰也曾說耶穌是新郎,並自稱為新郎的朋友,因為有新郎的同在,所以充滿喜樂(約3:29)。當然,新郎有一天也會離開,到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v.20)。這是耶穌在公開講道中,首次提到祂將走向十字架受苦的道路。
接著,耶穌用日常生活中的例證向群眾傳達真理。祂說:「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所補上的新布會撕破舊衣服,裂口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酒會脹破皮袋,酒和皮袋都糟蹋了。相反地,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v.21-22)這些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對猶太人來說,一定都非常熟悉。
的確,我們不會將一塊未過水的新布縫在舊衣服上,否則,當洗濯衣服時新布就會收縮,以致破洞更大。同樣的,一個具有彈性的新皮袋被拿來釀酒時,新皮袋因為新酒還持續在發酵而會被膨脹至極限;所以當新酒傾倒至一個舊皮袋時,舊皮袋會因已經沒有彈性而破裂,造成新酒的浪費。
耶穌的比喻似乎在告訴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一個新的法則,這個法則並非要推翻上帝的誡命,而是要更清楚的解明誡命的真正意涵。此外,這個法則與起初的命令也沒有衝突或抵觸。誠如耶穌所說:「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太5:17)
事實上,是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扭曲上帝的律法,他們故意擬定或是增加一些敬虔法則,如安息日條例、禁食條例…等。或許起初他們的用意是要幫助以色列人單單敬拜耶和華,確實遵守祂的律法,以免再次背離上帝而遭受咒詛。但他們後來卻死守這些條例,忘記上帝也是滿有憐憫和慈愛。因此,耶穌才會用新布補舊衣服,還有新酒裝在舊皮袋的比喻提醒他們,祂的事奉遠超過舊的法則。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也和約翰門徒以及法利賽人一樣,總是被一些舊有、人為的法則捆綁,因而忘記上帝起初向敬拜祂的人的心意呢?起初上帝在西乃山頒佈十誡給以色列人的用意,並不是要消極的用「律法」來約束以色列人的行為,而是希望積極的以「慈愛」來幫助以色列人永遠領受祂的賜福。
就好像父母對孩子的愛一樣,雖然父母難免會因為孩子犯錯而責罰他們,但那絕對不是最終目的。父母責罰孩子是因為「疼愛」他們,不希望他們的人格敗壞或是行為走偏。我們都知道,出自於「疼愛」的責罰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端正的品格。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認識上帝起初的慈愛。因此,祂透過傳道、醫病、趕鬼、與有罪的人在一起,除了要顯明自己就是上帝的獨子,更是要勸告世人再次回轉且接受上帝的慈愛。對於那些被律法主義者(法利賽人、文士)遺棄的罪人而言,耶穌傳講的福音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好消息。原來,他們也是上帝疼愛的對象。
然而,對那些律法主義者而言,耶穌的言行舉止已經嚴重威脅到他們平日對百姓的教導,破壞他們持守的規範。他們認為耶穌不但沒有遵守猶太條例,甚至責備律法主義者只是表面敬虔,但心裡根本沒有真正敬畏上帝。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像律法主義者那樣迷失呢?首先就是要正確認識福音真理。
什麼是福音真理?保羅曾說:「這福音是上帝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羅1:2)耶穌就是上帝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應許的基督,祂來為顯明上帝的慈愛與恩典,且為全人類(不只猶太人)帶來新的契機和盼望。因此,耶穌樂意與那些「有罪的人」分享上帝國的福音真理。至於那些「自以為義」的律法主義者,耶穌也告誡他們,要在上帝面前誠實悔改,不要只有表面敬虔。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就是要喚起所有基督徒回歸福音真理,成為上帝喜悅的兒女。當時教會以販售「贖罪券」的名義告訴所有的基督徒,只要「一券在手」,必能享有「赦罪的恩典」。因此,許多人就成為「贖罪券」底下「有名無實」的基督徒。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放縱情慾、任意妄為,隨後又拿著教會販售的「贖罪券」來抵消所有的罪孽。
各位兄姊,救恩豈是用「金錢」能買到的?如果我們不能真實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徹底與罪惡隔絕,那麼,我們只能稱為「宗教信徒」,而不能稱為「耶穌的門徒」。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必須正確的認識福音真理,並且在生活中行出福音真理、見證福音真理。
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他們平常的表現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他們以為只要主日有來教會參加禮拜,每月有定期奉獻,這樣就算善盡基督徒的「本份」了。如果跟隨耶穌真是如此容易,那與信仰民間宗教的人有何分別?只要初一、十五「拿香隨拜」即可,至於為何要拜,一問三不知。
我們千萬不要淪為「宗教信徒」,只披著宗教的外衣,卻對所信仰的上帝一無所知。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福音真理,要如何領受救恩、如何成為新造的人呢?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用生命來見證耶穌基督呢?
要避免像律法主義者那樣迷失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b)。上帝是一位充滿創造力又擁有新點子的全能真神,祂會用許多方法來啟示自己,讓敬拜祂的人可以看見、可以認識。
為何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會認為耶穌和門徒的行為違反規定?因他們被傳統規條捆綁,因而無法明白耶穌的教導不但沒有違背上帝的命令,反倒成就上帝自創世以來的美好旨意。
其實,每間地方教會都擁有自己的傳統,有些傳統具有神學意涵,有些傳統卻與福音真理無關,甚至有些傳統是來自民間宗教信仰和地方習俗。這些傳統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漸漸在信徒心中生根發芽。就這樣,一代傳承一代,最後大家都習以為常,並認為教會就是要有這些傳統,不容改變。如果有人想要改變,就是破壞傳統,與教會為敵,最後更會被視為異端。
過去在教會中就常聽一些長者指出:「長老教會的傳統就是要講台語。」這讓我感到很無言。我不否認起初宣教師來到台灣宣教確實是學習當地的語言來傳福音,但語言絕對不是也不該是「教會傳統」。那麼,什麼才是長老教會的傳統?從《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這本書的內容得知:(1)上帝的主權;(2)聖經的最高權威;(3)信徒皆祭司;(4)復活的主基督是教會唯一的元首。
保羅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b)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門來領受,我們就會發現上帝是多元、豐富,又具有創造力的神,任何人為制定的傳統或條例只會限制上帝的作為。我們必須擁有開闊的心胸,才能夠領受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奇妙作為。透過聖靈的幫助,我們也才能擁有全新的生命。
結論
各位兄姊,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並不是要顛覆「傳統(摩西律法)」或是改變「傳統」,祂也沒有指稱「傳統」是不好的或不適用於新時代。其實,耶穌非常注重「傳統」,因為祂曉得「傳統」是出自於上帝的愛。耶穌會批評約翰門徒以及法利賽人,是因為他們隨便更改或加添上帝的律法,以致帶來許多無謂的捆綁和束縛。耶穌傳講的福音是在正確訴說上帝律法的真正意涵-上帝的慈愛。
除非我們能夠正確認識福音真理,否則就只能稱為「形式上」的宗教信徒,沒資格稱為基督徒。此外,「傳統」並非保守或是跟不上時代潮流,有時「傳統」能讓我們看見「秩序」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也要讓聖靈不斷更新心意,使我們知道上帝是充滿創造力又有新點子的全能主宰。只要我們誠心實意敬拜,無論是用什麼方式祂都悅納。求聖靈敞開我們的心,使我們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敬拜上帝、榮耀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