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耶穌的憐憫(可22)

日期:2025/09/07

經文:馬可福音六章30-44

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31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32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33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34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35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36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什麼吃。37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38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39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40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41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42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43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4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引言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意即:「每個人都有憐憫的心腸;…沒有憐憫傷痛的人,不能算是人;…憐憫傷痛的心,是的發端。

  的確,只要是人都有憐憫的心腸,因為「憐憫」是上帝的本質之一,而我們都是按照祂的形像樣式所造理所當然也都具有上帝「憐憫」的本質。因此,每當我們看到、或聽到令人傷痛的事時,就會因著惻隱之心」而感到難過不捨,甚至會為這些事付出仁慈的行動

  孟子說,當人們看見小孩子快要墜入井中時,我們一定會用最快的速度跑過去救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要得到父母的謝禮也不是為了在親朋好友面前邀功更不是為了名聲。因為在那個緊急的當下沒有任何人還有時間去思考那些事。我們去救他,無非是出自於一種本能反應人道關懷,因為我們是與上帝具有相同形像樣式個體

  然而,我們有時會受到社會或是政治價值觀扭曲,以致原本應該有本能關懷竟然消失殆盡,似乎我們原本對人最單純的關心和付出,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種自作聰明,或是讓人以為我們想要獲得哪些好處

  以往學校老師總是教導我們:「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今父母為要保護子女,反而教導:「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以往長輩告訴我們:「看到弱勢者要有愛心同情心」,但現今社會提醒我們:「當心這些人或許是詐騙集團」。

  各位兄姊,在這個充滿「矛盾價值觀」的時代中,基督徒如何面對社會中值得關懷的人呢?我們是要繼續持守聖經》中的教導原則,還是要這個社會扭曲價值觀同化呢?

 

沒有牧人的群羊

  今天的經文接續六章7-13節有關耶穌差遣十二門徒故事。在30節提到:「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裡,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這節經文可說是十二門徒耶穌差遣出去傳道一段時間回來之後工作報告。雖然經文沒有記載工作報告內容,但從30節的描述得知門徒一定有許多意想不到經歷。好像我們參加一些特別聚會之後,一定會很想立刻與人分享

  耶穌聽完門徒工作會報,就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於是他們坐船出發悄悄的偏僻地方去(路9:10伯賽大,位加利利海北端,離迦百農3-4)。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太多耶穌門徒吃飯的時間也沒有v.31)。或許,我們有發現在三章20節也有相同的情形發生

  的確,休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在經歷一段時間奔波勞苦門徒確實需要好好休息時間耶穌並不是工作狂,祂當然不希望門徒變成工作狂更不會為了趕快完成福音事工忽略安息的重要。因此,祂主動邀請門徒一同前往人煙稀少地方,在那裡獲得完全的休息。在此,耶穌提醒我們一件事工作固然重要,休息也很重要;適度的休息會讓工作更有衝勁

  可惜的是,耶穌實在是受到眾人的熱烈歡迎和愛戴,無論祂和門徒做何事往何處去,總是會吸引一些人觀察他們的行蹤。在33節提到:「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

  有學者指出群眾不可能會比耶穌門徒先到那地方,因為從迦百農步行前往伯賽大約有7-8哩的路程。因此,很有可能耶穌一行人先到一個隱密處休息重新得力之後,就那地方出來正巧遇到那些趕路的群眾耶穌看見一大群人,就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羊群。於是,祂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v.34)。

  耶穌的心不但柔軟又充滿慈悲憐憫,祂常常看見眾人內心最缺乏最空虛的需求包含內在和外在的需求)。耶穌教導熱忱精力總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因此常會忘記時間,以致傍晚時門徒來見祂,並對祂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什麼吃」(v.35-36)的確,「呷飯皇帝大,以食為天。靈命食糧固然重要肉體食糧必須兼顧

  耶穌就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v.37a)或許門徒心裡會想:「啥?祢講啥?老師!祢沒聽到我們剛才已經說『這裡是偏僻的地方』嗎?既然是偏僻的地方,哪裡有東西給他們吃呀?」或許門徒為了耶穌留點面子,就問他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給他們吃嗎?」(v.37b門徒並非真要去買二十兩銀子,而是要耶穌散開群眾,好讓他們附近的村莊食物

  只是,耶穌並沒有這麼做祂問門徒:「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調查後回答耶穌說:「五個餅兩條魚」(v.38)從《約翰福音》的記載得知五個大麥餅兩條小魚乾一個孩童提供的(約6:9)。當然,對門徒而言,他們完全不認為五個餅兩條魚足以餵飽那麼多人,他們仍希望耶穌請大家各自去找吃的

  這時,耶穌吩咐門徒群眾一組一組坐在青草地上。於是大家坐下來,有一百人一組的,有五十人一組的耶穌拿起五個餅兩條魚舉目望天感謝上帝然後擘餅遞給門徒門徒分給大家吃。同樣的,祂兩條魚分了大家都吃,而且都吃飽了門徒就把剩下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飽人數男人就有五千v.39-44)。

  這真是太神奇了耶穌竟然可以五個餅兩條魚超過一萬人吃飽透過耶穌的憐憫,他們同時靈命上肉體上獲得了飽足

 

耶穌的憐憫

  各位兄姊,耶穌的憐憫總是伴隨著豐盛的慈愛,因為祂本身就是出自於愛的源頭——天父上帝耶穌的憐憫從來就不會吝嗇所有向祂祈求的人,誠如祂自己所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從今天的經文得知耶穌看見那些從遠方跋山涉水前來群眾並沒有為此感到不耐煩,或是避開他們耶穌迎面向他們走去,因為祂看見群眾內心深處渴望身為耶穌基督門徒,我們也當效法耶穌充滿憐憫心腸惻隱之心),就像剛開始所說的:憐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雖然它並不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但卻需要不斷地被人提醒、肯定和鼓勵

  既然如此,我們耶穌的憐憫可以學習什麼樣的信仰功課呢?首先就是要用心靈的眼睛來看見身邊的人的需要憐憫並不是一種表面的可憐口頭的同情,好像當我們看到不幸的事發生時,只是覺得悲慘而已但卻無法用心體會憐憫是一種同理共情)、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也就是當事人遭遇完全套在自己的處境中,並深刻體會他的感受。當然,我們不能保證可以當事人相同的感受,但至少可以知道他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情緒

  過去某位官員嚴重失言,因為他指出發明無薪假」的人可以獲頒諾貝爾獎」,不用說此話一出果然受到嚴厲的撻伐很多人認為這位官員真是「腦殘」,搞不清楚百姓的狀況更聽不到百姓內心深處吶喊

  起先這位官員強詞奪理認為是百姓不懂幽默新聞媒體斷章取義、大家誤會他的意思。但事實證明並不是百姓不懂幽默也不是新聞媒體斷章取義而是這位官員完全不重視體會那些無薪假的人的心情。當時就有人建議,在國家債務還沒還清之前,請這位官員一直放無薪假吧!

  我們不難發現耶穌從未拒絕一切尋求祂幫助的人,祂總是用心靈的眼睛看見他們的需要。各位兄姊,我們是否也像耶穌一樣,用心靈的眼睛看見別人的需要呢?我們常常看不見別人的需要是因為我們沒有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或是「忽視他們的聲音。或許我們可以仔細回想,自己曾否在別人說話時(開會詩班練習與人交頭接耳東張西望不耐煩急著給予意見

  如果我們都不能仔細聆聽」,該如何了解給予正確的需要呢?因此,耶穌的憐憫我們可以學習第二個信仰功課,就是要仔細聆聽且用實際的行動提供適當的幫助

  我們都知道聽到」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的問題常常都是聽到但沒有做到」,不然就是「聽到也做到了,可是結果完全與所說的相去甚遠」,因為我們只用肉體的耳朵,卻沒有用心靈的耳朵。因此,我們的行動常常不能提供適當的幫助,有時甚至還會造成更大的困擾笑話

  比如說,明明別人需要的一把雨傘,我們卻給他一雙雨鞋;明明別人需要的一杯水,我們卻給他一雙筷子

  我們確實不能耶穌一樣完全理解個人的需求又能提供最好的幫助,有時我們更會因為能力有限以致無法提供任何幫助感到灰心失意。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有意願幫助人,他們一定會感受到我們的誠懇關懷同理。很多時候,當事人需求並不是我們給予意見或是幫助,而是希望我們可以好好聽他們說話為他們禱告。當心,過度熱忱反而會造成他人的負擔善意變成別人的煩惱

  最後,我們要學習信仰功課就是要餵養屬天的靈糧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是要給他們吃什麼呢?我相信,耶穌不會只要我們提供肉體上食物,因為這些吃了之後還會再餓耶穌要我們提供的是心靈上食物,也就是上帝話語的餵養。只有上帝的話語才能帶出真正的安慰力量幫助

  誠如詩人所說:「耶和華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智慧耶和華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耶和華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典章真實,全然公義—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甘甜。」(詩19:7-10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能夠學習耶穌一樣,用心靈的眼睛看見世人的軟弱,用心靈的耳朵聽見世人的需求,並用屬靈的行動提供正確的援助呢?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學習憐憫功課憐憫並不是可憐同情憐憫感同身受,同時也願意聆聽付出真實的關懷,並且用禱告上帝的話語來彼此安慰鼓勵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