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信仰的基石-我「信」



日期:2013/10/06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12
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2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3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4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5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7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8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9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10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11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12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

引言
  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兄姊應該都知道,在主日禮拜中都會讀〈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來告白自己的信仰。因此,每當司會的長執唸到使徒信經〉這個程序時,兄姊就會很自然地低下頭閉上眼睛,並且開始背誦或是朗讀使徒信經〉。牧師想請問在座的兄姊,你們真的知道自己所背所讀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嗎?你們真的知道使徒信經〉與信仰有什麼關係嗎?
  我相信,有許多兄姊從主日學開始,就被老師教導要會背誦主禱文〉、〈十誡〉和〈使徒信經〉,因為將來要接受堅信禮〉或〈成人洗禮之前牧師在「問道理」時,一定都會問:「會不會背誦〈主禱文〉、〈十誡〉和〈使徒信經〉?」或許為了可以「順利通過牧師的「問道理」,大家都會硬著頭皮拼了老命,將這三項「入教的儀文背熟
  事實上,會背誦使徒信經〉就代表我們是一個真正基督徒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正如佛教僧侶為了認識基督教,他們也花時間閱讀研究聖經》,但他們卻不能稱為基督徒。因為他們並不是憑信心(相信獨一真神閱讀研究聖經》,只是想要知道聖經》到底記載什麼內容。因此,他們所能知道的就只是聖經》「字面上」的記載,而不能夠透過聖靈啟示領受真理。同樣的,如果我們不是「憑信心」在恭讀使徒信經〉,並仔細思想其中的內容的話,我們就不是用誠實的心在「告白信仰」,而只是一種為了「配合禮拜程序」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動作而已。
  在接下來幾個主日的信息中(扣除一些特別的主日),牧師要與兄姊一同分享使徒信經〉的內容,期待我們都能在清楚明白使徒信經〉的內容目的之後,可以用「信心」和「誠實的心」勇敢地在眾人面前告白自己的信仰

使徒信經的形成原因
  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一個〈宗教信仰〉的立足點基礎),都是建立在「信(believe」這個字上面。因此,我們可以從信徒表現出來的各種「信仰態度」,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麼相信」自己所信奉的神明。舉個在台灣常見的例子,每年只要到了農曆323媽祖誕生的日子前後,台灣各地的媽祖大甲媽、北港)就會開始繞境。這時我們會看見許多媽祖信徒沿路等候媽祖的轎子出現,然後就會躺在地上讓抬轎的人他們的身上過去表示媽祖庇佑他們闔家平安諸事順利事業有成。當然,這種宗教活動不只是在台灣特別有的國外天主教信徒也曾舉行聖母馬利亞繞境的活動
  以一個基督徒而言,他的信仰不應該只是單純地建立在一些信仰的儀式如參加禮拜、讀經禱告…)而已,最重要的是在於他「是否相信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誠如今天所讀的《希伯來書》十一章6節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因此,我「」──是每一位基督徒在信仰上最基本的表現,一旦失去了「」,我們很有可能只是某個「宗教」的一個信徒(宗教徒)而已。
  若是「」對基督徒而言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具體地表現出來,好讓自己其他的人信徒或非信徒)可以知道我們所信的是什麼呢?最基本的表現就「告白自己的信仰(訴說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使徒信經〉可以說是基督徒信仰最直接的告白。〈信經〉──英文creed,來自拉丁文credo),意思是「我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所接納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信經〉是基督徒最主要的共同信仰撮要,〈信經〉是屬於全體教會的,是每位基督徒接受遵從的「信仰原則」。〈信經〉被公認為〈基督信仰核心最簡明正式普遍被接受具權威性的陳述。在《新約聖經尚未完成之前,基督徒是以〈使徒傳統〉來傳遞關於耶穌教訓事蹟,〈使徒傳統〉所指的就是「教會的信經」以及「公開宣告基督信仰」的傳統表達。「使徒的傳統」和「使徒的權威」是息息相關的。初期教會認為「使徒的傳統」是建基於「使徒的權威」。當時的教會都接受使徒的權威」,因為他們相信使徒上帝所揀選親身見證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復活,是最可靠第一手資料,更是上帝啟示教導的「權威性來源
  「使徒的傳統起初是以「口傳」的形式,後來發展為以「文字」的傳統,稱之為文獻。於是,「使徒的傳統」漸漸藉著兩個方法──口傳文獻──傳遞至後世。初期教會為了幫助信徒更準確認識堅守基督信仰,就設法將「使徒的傳統傳遞下來。到了第二世紀,初期教會就將口傳的傳統也以文字記錄下來。由於當時有不同的異端極端興起,而使徒和他們的第一代傳人相繼離世,教會缺乏有權威的見證人駁斥異端的教導。面對這樣的處境,教會迫切地要求一些「具有權威性」的原則典藉文獻,作為評定真理的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新約聖經》還沒有確定(主後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大公會議the Third Council of Carthage〉中,各地主教們齊聚共同承認今天通行的廿七本新約書卷為正典);在印刷術還未發明,還無法人手一本《聖經》;在教育還未普及,還無法閱讀《聖經」之前,〈使徒信經〉在教會歷史中確實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基督信仰最基本、簡潔的信仰條文,但它也絕對無法取代《新舊約聖經》的權威

信仰的基石-我「信」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每個主日用〈使徒信經告白信仰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認真思考信經〉中所讀的每一字每一句呢?在我還沒有神學院之前,我從來都沒有仔細思考使徒信經〉的內容。因此,當每次禮拜中司會說「讓我們一同用〈使徒信經〉來告白自己的信仰」時,我的直覺反應就是:(1)眼睛閉上(2)開始背誦(3)阿們」之後睜開眼睛。只是,對於我所「告白」的內容,是否有」來領受,其實我根本也不知道。一直到我在神學院上〈禮拜學〉的課程,老師說明了〈信經在禮拜中的目的之後,我才明白,原來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告白」都不是建立在「」的基石之上,而是建立在「我已經會背誦」的榮譽感之上。
  英國聖經學者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牧師,在所著作的《約翰福音三章16節是福音嗎?》一書中,特別用「相信(believe」加「連接詞that」和「介係詞in」的兩種英文文法,來解釋什麼才是〈基督信仰〉所說的「」。
  (1)相信believe that):這種「相信」稱之為「理智上(頭腦)的相信〈眼見為憑」,也可以翻譯為「知道、聽聞」。例如:「People believe that Jesus was a Rabbi.人們『相信』耶穌是一位拉比。」這種「相信」是根據事實(資料)的記載,「知道耶穌曾經第一世紀存在的人物」,並且也曾在猶太社會中「擔任拉比的工作」。就好像我們可以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相信知道、聽聞)在什麼年代出現過哪些人發生過哪些事,但卻無法親眼見到」那些人,「親身經驗」那些事。因此,這種「相信」只是停留在頭腦而已。
  據說碩果僅存的老使徒──約翰行動已感不便,要人把他抬來教堂講道,以衆聖徒的渴望。他台上站立起來時,衆人洗耳恭聽他老人家的訓誨。他開口說道:「你們要彼此相愛。說完這一句話,立刻坐下。會衆以爲老人家身體不適不能繼續講下去。第二次又抬他前來講道,以爲這一回必能滿飽耳福。他站起來說:「你們要彼此相愛。」然後坐下。第三次也依樣照做,這時會衆才體會他老人家的苦心,因為他們對「彼此相愛」的教導,只停留腦袋的知道,而無法真正落實生活之中,這種「」就只是「believe that」的相信,是「知而不能行」的信仰。如雅各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
  (2)信仰believe in):這種「相信」是「從內心完全的信任、信靠和順服」。例如:「I believe in Jesus.我『相信(信任)』耶穌」這種「相信」是一種「生命與生命」之間親密交集的結果希伯來文yada」:認識、同房)。舉個例子來說,請問在座的兄姊,你們有多少人相信believe that牧師存在的?有多少人相信believe in牧師?那麼,你們願意將財產全部交給牧師保管嗎?在〈信仰告白〉中所說的我「」,就是一種「從內心完全的信任、信靠和順服」。這種「信任、信靠和順服不是憑著眼見」,而憑著與上帝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團契、契合)和完全的認識(遵行上帝命令」。
  多年之前,有一奇人,他用一根鋼索橫過尼加拉瓜大瀑布,手裡拿著木棒,在鋼索上從這岸走到那岸,驚險萬分。只要他一失足,偶一不慎,便會葬身在這瀑布之中。一天,許許多多的人都來觀看這個驚險的表演。這人從這岸走到那岸,又向那岸走回這岸,十分安全;眾人歎為觀止。突然,他向眾人說:「你們相信我能從鋼索渡過這個瀑布麼?」眾人異口同聲說:「既有事實證明,我們當然相信。」這人又說:「誰相信我能背著你們渡過這個瀑布?」眾人皆默不作聲。那人便說:「誰相信我,我便將他背到彼岸。人人膽怯無人敢信。他雖再三邀請無人敢去,都怕葬身瀑布。這時,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走了過來,說道:「我信。你將我背到那岸去吧!」那人旋即將那少年安全背到彼岸人人驚歎,問那少年何來這樣膽量?那少年人說:「因為那人就是我的父親。
  《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告訴我們:「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台語漢字版:「信就是所向望者的實在,及未看見的事的憑準。」)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真實的信仰」就是:雖然不能「親眼看見」,心中仍然存有對上帝敬畏的心」,「經驗上帝的存在」,並且「在生活中付諸行動」──完全信靠上帝的帶領服從上帝一切的命令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信仰」是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學習的功課,我們是否願意「用心」去體會呢?〈信仰告白〉並不是一種「形式化」的背誦朗讀,不是因為〈禮拜程序安排這個節目,所以就乖乖跟著做。〈信仰告白〉是一種對自己對眾人信心的宣告」,宣告我們所相信的,是又真又活的上帝,是親身體驗的上帝。因此,牧師希望當我們下次在用〈使徒信經告白信仰的時候,我們可以張開眼睛注視著身邊的兄姊,並且肯定地對他們訴說自己所信仰的上帝,將「我信」這個重要的信仰基石勇敢果斷地用自己的生命見證呈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