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上帝的自我啟示—我是…(12)

日期:2021/04/18

經文:啟示錄一章1-8

1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2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4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5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6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7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8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引言

 記得在國中時,國文有一課叫做〈愚公移山〉,其故事內容大致如下:古代有個人叫愚公,他的家門前兩座大山阻礙家人出入,於是他決心把山鏟平。有人笑他已九十多歲了,仍想把山鏟平,實在愚蠢愚公反駁他說:「我雖然已經年老,但我死後還有子子孫孫可以繼續這項工作,而山卻不會再增高,那又怎會鏟不平呢?」(見《列子湯問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有什麼樣的思考?我們常常會始終如一」這句成語形容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不曾改變,或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情一直維持起初的熱忱,或是一個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堅持。當然,這樣的人也常常會承受一些正反兩極批判;較正面性批判就是這類型的人做事情比較容易成功,而較負面性批判就是這類型的人思想比較八股不曉得變通

 若是基督信仰思想始終如一」時,或許我們可以直接聯想到的就是上帝的本質詩人曾在《詩篇指出:「祢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祢手所造的。天地都要滅沒,祢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祢要將天地如裡衣更換,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祢永不改變;祢的年數沒有窮盡。」(詩102:25-27

 另有一首詩歌耶穌不改變〉的副歌也如此提到:「昨日今日直到永遠耶穌不改變,天地縱變,耶穌依然,耶穌不改變。榮耀歸主名,榮耀歸主名天地縱變,耶穌不變,榮耀歸主名」由此可知,上帝(耶穌永不改變可說是每位基督徒信仰告白

 

從起初到末後的上帝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作者二度提到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v.4b,8b)。的確,論到世界創造以先,上帝早已經存在世界之中。因此,若是有人問起:「上帝是何時出現在世界的?祂又是怎麼出現的?到底是誰創造祂的?」基本上,這是一個沒人可以回答問題受造物如何能夠代替造物者回答未知之事」呢?

 基本上,世人無法透過科學驗證哲學思辨證明上帝的「出現」和「存在」之問題,只有上帝自己樂意給予啟示的人才能真實與祂會遇。那麼,上帝會用什麼方法向人啟示呢?首先,上帝說話的方式向人啟示,比如說:耶和華說、耶和華的話臨到某人其次,上帝大自然現象向人啟示,比如說:焚燒的荊棘風暴地震最後,上帝道成肉身的愛子耶穌向人啟示

 的確,上帝是一位樂意將自己啟示給祂所愛的世人認識的神,並且在上述這些啟示中指向一件事——上帝是一位「永恆不變」的創造主。從上帝啟示摩西認識的話提到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是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出3:6得知,祂確實是一位使徒約翰口中所說「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全能者」。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如何知道這位上帝是一位永恆不變永遠同在的神呢?其實我們可以從幾件事得知,首先就是上帝持續在歷史中彰顯其「公義的作為」。雖然在「進入世界之後,我們眼睛所見的似乎都是不公義的事情,諸如強權欺壓弱勢作惡者逍遙法外上位者剝削百姓等,以致我們以為上帝早已放棄不再關心這群性情徹底敗壞人類

 其實自人類敗壞以後,上帝理當秉持公義的屬性,將人類消滅殆盡,誠如祂自己所說:「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出34:7),而保羅也如此說:「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由此可知,上帝必定會審判一切不公義的作為,或是將其毀滅,或是使其遭受苦難,或是給予咒詛。我們無法了解上帝會如何伸張正義,因為祂的方法總是超越世人能夠理解範圍

 雖然上帝一定會嚴懲一切不公義的行為,但祂更期待的是世人能夠為自己「錯誤的行徑認罪悔改,因為祂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詩145:8)的神。因此,只要世人願意在上帝面前悔悟,必能夠得到赦免。誠如使徒約翰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上帝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彰顯其「慈愛的作為」,這是第二件讓我們可以知道上帝是一位永恆不變永遠同在的神之證據。即使世人的行為敗壞至極,上帝仍然深愛著他們,因為世人本是上帝愛的創造,誠如使徒約翰所說:「上帝愛世人」(約3:16)。在讚美之泉我們愛〉這首詩歌中也這麼說:「你和我是天父愛的創造」。

 為了讓所有犯罪的人重新經歷上帝永恆不變的愛,祂差遣自己的獨生子 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成為上帝與世人和好橋樑,使凡接受耶穌成為救主的人都可以再次恢復上帝兒女身分,並且享受上帝自創世以來恩典賜福

 由此可知,上帝並沒有因為世人犯罪斷絕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反而以永遠的愛不斷親近按祂形像樣式所造的人,如祂自己所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

 

我是阿拉法和俄梅戛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確信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全能者」呢?或許我們每個人承接基督信仰方式不同,有人是因為生長基督信仰家庭,自然而然就接觸承接這份信仰;有人是因為親友介紹,感覺這似乎是一個還不錯信仰接受;有人是因為遭逢人生絕境病痛、患難),心中需要安寧之時,偶然接觸到這份信仰福音單張電視)且深感平安歡欣領受

 無論我們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接受耶穌成為救主,我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恩典安排,因為祂就是一位樂意將自己啟示世人認識全能天父。雖然上帝啟示自己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祂自始至終本質公義和慈愛從未改變,祂也持續世界掌權攝理,因為祂就是阿拉法俄梅戛

 只是,世人總是想用「有限的思維」來理解上帝「無限的意念和作為」,因而認為何以在世界最黑暗最敗壞時期上帝不再向世人啟示,甚至不再有任何公義的作為?難道祂已經死了不再管事了

 電影王牌天神〉中的某段劇情正足以說明此事。當上帝將自己的能力賜給男主角Bruce且可以隨己意使用之後,隨即轉身離開。這時Bruce問上帝:「祢要去哪裡?」上帝回答:「我要去渡假!Bruce再問:「上帝不是不渡假的嗎?」上帝回應:「你沒聽過黑暗時代嗎?而且有你頂著,如果你高興的話,五分鐘就可以搞定了!

 或許這是編劇為了表達上帝不管事的一種幽默,但也道盡世人對於黑暗敗壞時期看不見上帝作為」的解套方式

 不可否認的,當世界發生許多戰爭災難悲劇以及不公義的事時,我們總是希望上帝可以出手搭救,因為我們相信上帝只要稍微動一動手指就能改變現況消除這些令人感到悲慟難過之事。但我們等到的結果卻常常是上帝閉口不言或是不採取任何行動。因此,對於上帝「無動於衷」的回應,我們或許也會有類似Bruce反應:「祢遜斃了(You suck)!

 大衛鮑森牧師曾寫下一本書神為何容許天災發生》,就是要解答人類心中無法理解天災困惑。的確,面對天災,有人會自省,但也有人會矛頭指向上帝」,認為上帝若充滿慈愛,為何還會容許天災發生

 鮑森牧師從《聖經觀點,針對天災進行深入探討,就他的觀察,在天災發生後所有的責任總會落在上帝身上。因為天災發生後,人們會從物質轉到精神需要情緒會從悲痛轉為憤怒,因此人們會想要尋找發洩的出口,可是又沒有人可以完全為天災負責,這時上帝自然成了代罪羔羊

 的確,當天災發生時,許多人在意且必須被滿足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因為人無法承受毫無意義」的苦難鮑森牧師提醒,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神萬事掌握在祂手中面對災難,祂並非是軟弱」的。他也打破一般人對上帝的愛迷思,他指出上帝的愛帶有公義正直」,因此祂必須憎惡邪惡

 此外,在研讀聖經》時鮑森牧師發現,上帝喜愛「正直公義大於喜愛「」,當祂必須在犧牲公義」及犧牲」兩者中做選擇時,通常會選擇後者。誠如詩人所說:「公義和公平是你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你前面。」(詩89:14

 然而,遭遇天災的人並不是比其他人更不義更有罪,而是那些在天災仍享有平安的人,有上帝恩典的手保守帶領。因此,我們應該反問:「為什麼大部分的時間沒有天災發生、為何天災沒有臨到所有人?鮑森牧師認為,人們應該學習從「恩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情感謝上帝對世人憐憫,讓存活者更多時間悔改重新思考生命議題趁著上帝可尋找親近祂與祂和好

 

結論

 在〈新聖詩〉第72首〈耶穌,阮佇叨位尋祢〉中的歌詞提到:「耶穌,阮佇叨位尋祢,佇今日世界耶穌,阮佇叨位尋祢,佇生活所在?看你身邊的眾兄弟,看你身邊的眾姊妹。看!聽咧!關心!(耶穌我到何處找祢,在今日世界耶穌我在何處發現道成為肉身?請看周圍的眾弟兄,留意身旁的眾姊妹。看!傾聽!關心!)

 這首詩歌闡述了上帝「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本質,是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證實,因為祂在創世以先與上帝同在,因此我們可以在每個世代經歷祂,在生活中與祂相遇。然而,耶穌道成肉身最重要目的,是為了成就上帝「公義和慈愛」的作為耶穌十字架代表上帝公義的審判罪的工價已償還耶穌承擔眾人的罪代表上帝的慈愛恢復起初與上帝和睦的關係

 各位兄姊,我們這些已經藉著耶穌基督救恩重生得救的人就是那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之見證人,求聖靈賜給我們勇氣,除了與人分享上帝公義與慈愛的作為之外,更藉著我們與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主耶穌真實相遇,以及生命被祂改變美好經驗,使每個人有機會親嚐主恩的滋味,曉得祂真是一位美善的天父」(詩3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