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我能為主做什麼?(青年主日)

日期:2021/05/02

經文:約翰福音六章1-14

1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2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3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4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5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6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7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8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9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11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12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13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4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

 

引言

 每年五月第一主日總會所訂〈青年事工紀念主日〉,通常各教會這主日都會安排青少年青年擔任禮拜中服事同工,除了要肯定他們也是教會中不可獲缺肢體之外,更是要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關心教會中青少年青年不能只是口頭不斷提起「他們是教會未來的棟樑柱石」,要求他們參與哪些服事,可是卻未曾花時間陪伴他們、解答他們在信仰上疑惑

 很多教會因為找不到適合的人擔任青少年輔導,通常就會神學院申請神學生擔任之。但問題神學生最多只停留教會約一年的時間,好不容易青少年建立關係,卻又得換另一個神學生擔任輔導,這對青少年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邀請培育自己教會的同工擔任青少年輔導才是長久之計,畢竟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找一個人來盯著他們,而是需要一個真正了解他們的陪伴者

 我們常常說青少年不但學習能力很強,也充滿許多創意性,只要給他們一展長才機會,就會有驚人的成果。因此,每當教會舉辦活動時,總是希望青少年可以出來設計帶動。只是,青少年更需要的是一位可以效法典範,這個典範不但要有言教身教,也需要耐心傾聽給予同理。此外,他更需要付出許多時間來陪伴,這麼一來才能夠青少年認同,並且擄獲他們的心

 

小男孩成為神蹟的酵母

 其實,在《四福音書》中我們看見耶穌門徒相處之道也是如此,起初耶穌出來傳道時特別在跟隨祂的人當中設立十二位常和自己同在」的門徒(可3:14)。從經文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耶穌門徒幾乎是生活在一起的(吃、喝、拉、撒、睡),這讓門徒可以從祂生活中言行舉止徹底認識這位老師。而門徒也在耳濡目染之中,分享宣揚耶穌言談效法祂的作為

 當然,長時間耶穌一起生活的人不只有這十二位貼身弟子,還有一些婦人其他的門徒(路10:1耶穌曾差遣七十個人,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或許我們不難發現,耶穌身邊總是會圍繞許多人想要聽祂講道看祂行神蹟,或是請祂醫治各樣的病症。在今天經文中就如此提到:「有許多人因為看見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v.2)。

 我們無法確定這些人是否真實知道耶穌身分,或者有人真的相信祂就是先知預言彌賽亞;或者有人只是單純抱著看熱鬧」的態度;或者有人是想要找祂的話柄將之除滅。無論如何,耶穌言行在當時的社會中確實造成一股轟動,這不僅威脅到當時猶太宗教領袖地位,也讓羅馬總督小心翼翼地觀察祂是否有帶動猶太人造反可能性

 然而,還是有一些人是單純的信心」在跟隨耶穌,就像今天經文中這位提供五餅二魚小男孩。當時,耶穌門徒以及跟隨他們的群眾來到一座山上伯賽大附近,路9:10),剛才有提到這些人多數是因為看見神蹟才來跟隨耶穌。我們不難發現,多數跟隨耶穌的人都是社會邊緣人,而耶穌就是他們在黑暗中一道曙光,是他們在絕境中一線生機,是他們在患難中唯一倚靠

 事實上,這些人生命中所有的問題包括生理心理耶穌知道也都看見了,而祂也了解到生理吃飽飯」的問題是必須優先解決的,否則再多的「心理—精神喊話」也於事無補。但問題來了,耶穌眾人是身處荒郊野外的地方,根本沒有商店可以買東西吃耶穌知道這個難題,因此祂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叫這些人吃呢?」(v.5腓力當地人,理應知道何處可以購買糧食糧食價格。)

 還記得當兵新訓的課程有時會安排郊外上課,那是阿兵哥最愛的課程,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不用待在營區內,那種地方待久了真的會生病;其二是在郊外上課時,周圍總是會聚集許多「小蜜蜂攤販)」,大家可以在下課的時間買東西吃。只是,在耶穌時代哪裡有攤販這種東西。這也是腓力耶穌提出另一個難題:「就是二十兩銀子的,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v.7

 的確,從後來經文的記載中得知群眾數目約有五千,[當時計算人數僅計算男人婦女小孩子不算在內(參太14:21)。]無怪乎腓力對於耶穌提問會如此回應。其實腓力疑惑是一個蠻實際的問題:首先,他們是位於荒郊野外食物取得不易;其次,剛才有提到,跟隨耶穌的人多數都是窮人,根本不可能從他們身上收取金錢購得大量的食物

 正當腓力為著該怎麼解決耶穌提出來的問題傷腦筋時,安得烈領來一位孩童,他將身上僅有五個大麥餅兩條奉獻出來v.8-9)。我們無從得知安得烈如何找到這位孩童,有可能是耶穌腓力對話安得烈聽見,於是就到人群四處打探是否有人願意分享自己所帶的食物。其實猶太人出門在外通常都會攜帶一些簡單的糧食在身上,以便在長途奔波時可以充饑

 就這樣,耶穌這位孩童提供五餅二魚行了奇妙的神蹟,使現場超過一萬人都可以吃飽。不但如此,最後他們還收拾十二個籃子零碎v.12-13)。

我能為主做什麼?

 各位兄姊,〈五餅二魚〉的故事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的神蹟,這意謂著這個故事具有非常重要啟示性,因此這四位作者才會不約而同的將這件事記錄下來。我們可以就今天經文中的幾個部分提出分享

 首先,這個神蹟是發生在逾越節前夕。對猶太人而言,逾越節三大節期之一(另兩個是住棚節收割節),也是最重要節期逾越節主要是提醒猶太人記得,是上帝將他們的祖先埃及 為奴之家拯救出來的,並照著對他們列祖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說的應許,將他們領到迦南地應許之地居住。因此,每年猶太人要藉由逾越節記念上帝的拯救之恩

 根據猶太人習俗,每年在逾越節之前他們都會進行一種特別的賙濟」(或「善舉」,tzedakah),即發放麥餅錢ma’ot chitim。這是為了確保任何有需要的人都有足夠的金錢購買無酵麥餅以及過節的必需品

 耶穌在生平最後一次逾越節晚餐之前,來到伯大尼長大痲瘋西門家裡作客,當時有一個女人打破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並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門徒為了此事心中很不喜悅,還說太過浪費,因那香膏可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然而卻耶穌指出常有窮人與他們同在隨時都能向他們行善(可14:1-5)。

 因此,在今天故事中這位願意提供自己五個大麥餅兩條孩童,是一位真正實踐逾越節賙濟和善行」之教導真門徒。也由於他無私的付出耶穌才能夠行出這個讓五千人可以吃飽神蹟,這是所有在場的人都未曾想過的事。

 各位兄姊,當我們來到教會時,我們比較常思考的問題是「我能為做什麼」,還是「能為我做什麼」?或許我們不能否認能為我做什麼」會是我們比較常思考的問題,就好像經文中那些因看見耶穌神蹟跟隨祂的人一樣,畢竟多數人跟隨耶穌目的是希望耶穌能替他們解決生活中各樣難題神蹟)。只是,有時耶穌神蹟需要你我參與其中才能完成

 當然,不是我們真的能「做什麼」,而是我們能「身體教會)做什麼」。保羅指出我們都是連結身體肢體肢體要能夠彼此照顧,他說:「聖徒缺乏,要幫補。」(羅12:13a)又說:「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林前12:23)因此,身為教會一份子,我們都有責任投入教會事工,如此一來教會才能健全

 第二,當眾人一起經歷這個神蹟並且都吃飽之後,耶穌吩咐門徒剩下碎屑收拾起來免得糟蹋了,他們就裝滿十二個籃子過去曾有學者針對經文中的數字五個、二條、五千人、十二籃看作是有「象徵性」的意義5代表上帝對世界的責任,5=1代表上帝+4代表世界2代表見證;千代表極大值(12代表完滿,以色列12支派耶穌12門徒),但現代學者卻都是將之視為一般「字義上」的數字

 無論我們選擇相信哪一套說詞,其實都是見人見智。只是有一件事是值得我們用心思考——起初門徒 腓力關心的是食物不夠」,後來門徒處理的卻是「剩下」的問題。的確,透過耶穌能力,使原本少許五餅二魚竟然可以變出讓五千人吃飽食物,並且最後還剩下十二籃碎屑。由此可知,上帝所賜予恩典能力絕對是夠我們用的

 回顧我們教會過去近二十五年來設教過程,雖然在這期間經歷了「教會建堂、購買牧師館、購置巷道共同持分的土地」這些讓我們在經常費感到極度欠缺困境,而去年又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衝擊,使得聚會人數和各種奉獻受到影響。但我們看見上帝的恩典卻仍不間斷地供應,而我們更真實經歷詩人所說「福杯滿溢」的神蹟

 我們深信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10:22),因此,我們要在福音事工的推展上持續領受上帝所賜新的異象新的方向,因為「主的恩典夠我們用」,當我們願意贏得更多人的靈魂時,上帝讓我們經歷的絕對不是為著「不夠」而擔憂,而是「豐盛有餘」的應許

 

結論

 《新聖詩374首〈聽見救主出聲〉的歌詞提到:「聽見救主出聲啲叫,『甚麼人欲去做工?』田攏到時,稻也熟熟,『甚麼人欲去收冬?』救主真久就啲叫你,祂報賞實在極大,啥人歡喜隨時應講,『我佇遮,差我,差我。』(聽見救主正在呼喚,『誰肯為我去工作?』田園農作已經成熟,『誰願意出去收割?救主不斷向你呼召,祂的報償極豐碩,有誰願意欣然回應,『我在這裡,差遣我!』

 這首《聖詩》是引用馬太福音》九章37-38節以及《以賽亞書》六章8節的經文寫成歌詞,在《聖詩》的分類是屬於〈教會禮拜決志奉獻〉之類別。因此,講道者通常會用這首詩歌作為邀請會眾參與教會聖工或是教會奉獻的「呼召」,並期待會眾願意用「我在這裡,差遣我作為回應」。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有常常問自己:「我能為做什麼?」或者我們仍總是如此問:「能為我做什麼?」事實上,主耶穌已經用自己的生命世上所有的人付上最昂貴的代價,若是我們還想要從祂身上獲得什麼好處,那真的很不識抬舉不懂得或不珍視別人對自己的好意)。

 期盼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我們不是要為主耶穌報答什麼恩情因我們無力回報),而是願意盡己之力投入教會基督身體聖工之中,千萬不要成為閒閒徛啲推辭(懶惰終日推辭」的僕人耶穌所說那位領一千、又惡又懶的僕人),免得將來有一天主耶穌要找我們算帳時,被祂丟在外面黑暗裡哀哭切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