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7月7日
經文:創世記一章1節~二章3節
一1起初,神創造天地。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4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5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6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7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8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9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10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11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12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1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14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15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16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17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18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19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20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21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22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24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25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26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28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29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30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31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二1天地萬物都造齊了。2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3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引言
不知各位兄姊是否有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台灣人凡事都喜歡「爭第一」。如〈台灣第一家鹽酥雞〉、〈太陽餅創始店〉、〈某某第一中學〉…等,就連台灣(1872?1881?)和台南(1876年)兩所神學院之前也在爭誰才是最先開始的。有一個品牌的冷氣廣告更揚言:其它家的品牌都是在爭第二,因為第一早已經確定了(就是該品牌)。
其實「誰才是第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許我們會發現,許多「第一家(創始)」的商店,都因為其「知名度」打出來之後,就開始忽略製作的品質,甚至有些還會偷工減料。因此,有誰敢保證自己永遠都可以維持「起初」創業時的那股理想、熱情和衝勁,不會因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或經驗不斷增加而有所改變呢?
今天上午,牧師要特別用《創世記》一開始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過程,讓各位兄姊重新回到關渡教會設立的起初,重新回顧關渡教會的歷史點滴,目的就是要喚起各位兄姊「起初時」對信仰、對關渡教會的那份熱情和使命感。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世記》的作者(傳統上都認為是摩西)在介紹上帝創造世界的過程中,一開始就用「起初」這個希伯來字作為〈創造故事的序幕〉。沒有人可以知道「起初」──這個的「時間點」究竟在什麼時候?按照科學家的推測是約46-50億年前,按照某些保守聖經學者的說法是約五、六千年前(從《聖經》的年代記載推算)。只是,從信仰的層面來看,上帝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主宰者,祂是在萬有之先,自有永有的神(出3:14),我們根本無法用人的思想和知識去解釋「起初」究竟是什麼時間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有絕對的信心,確信這個世界就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心意所創造的。
接著,作者告訴我們,當上帝還沒有創造世界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v.2a)。意思就是:空無一物,沒有形狀,非常地混亂、黑暗,沒有秩序可言。這時,上帝的靈「運行(出現、臨到、作工;台語漢字:運動)」在水面(希伯來的思想「深淵、深水」常指的是邪惡、混亂、沒有秩序)上,這一股強烈的衝擊力將原本「混亂」的情勢,快速地被「上帝的靈」沖散,就好像用強力水柱迅速地將污垢沖刷乾淨一樣。就這樣,上帝開始進行世界創造的大工程。
我們都知道,一間房屋絕對不會平白無故就座落在某個地方,想要將一間房屋蓋好,首先一定要在預定蓋房屋的土地上仔細地探勘地形結構,待一切的評估都沒問題之後,就要先將地面上的雜物清理乾淨,接著開始建造穩固的地基,然後按部就班地將房屋蓋起來。最後經過政府機關的查驗、審核、發放使用執照,我們就可以安心地居住在那間房屋內。
同樣的,在上帝精心的安排、設計之下,祂用六天的時間完成世界的創造。我們可以從今天經文一章3-31節的內容知道,上帝每一天的創造都充滿了無限的驚奇;只要上帝「說話(said)」,事情就「成就(done)」了。誠如《路加福音》的作者所說:「因為,出於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的確,就連當今世上最有權力的統治者也沒有這樣的本事──只要說話就可以成就,因為世人終究是被造者而非創造者,一旦離開了上帝,什麼都不能做。也因此,我們真的必須用更謙卑、更敬畏的態度來看待自己和上帝所創造的這個世界。
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之中,我們可以看見的第二個重點就是──所有創造物在上帝的眼中都是完美無瑕的。在今天的經文中,共出現六次「上帝看著是好的(原文為令人愉悅的、卓越的、豐富的、有價值的…等)」(v.4,10,12,18,21,25),當「人類」創造完畢之後,上帝更對所有一切表示「都甚好(原文為極度地、非常地)」(v.31)。由此可知,上帝除了十分滿意自己所創造的這個世界之外,「人類」更可以說是上帝造物的中心,惟有「人類」的創造才能真正滿足上帝的心意。因此,我們都應當好好守住我們尊貴的地位,不可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之中,我們可以看見的第三個重點就是──所有的創造物都分門別類,具有秩序性。上帝將所有創造物分門別類(和合本:各從其類、台語漢字:照類)的目的,是為了區別每一種創造物都有其不同的性質、不同的類別,絕對不能混雜或是混亂。可惜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常常都會利用自己的「小聰明」,將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進行混交或是基因改造,以培育出更多奇怪的品種。最可怕的是,連人類也順著自己情慾行出各種混亂、羞恥的行為(如同性戀),這實在是違背了上帝起初創造萬物時的秩序性。保羅說,這些人都要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性病、愛滋,羅1:27)。
從起初開始談起
各位親愛的兄姊,從〈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的故事,讓我們也再一次地回顧關渡教會的「起初」──開拓歷史。或許這段故事應該由在座的兄姊來說給我聽,畢竟你們參與在關渡教會的時間比我還長、還久。為什麼我希望各位兄姊回顧關渡教會的歷史呢?其實是為了讓我和兄姊「溫故知新」,共同建造關渡教會另一個「豐收的禧年」。或許對教會內年輕一輩的兄姊(青年或青少年)而言,「歷史」總是讓人感到厭煩、沉悶、無聊,特別是在「速食主義、速食文化」充斥的現代社會中,大家都不太想問「過程如何」,只想要「立即得到結果」。因此,「享受或沉浸在現有的一切中」遂成為教會無法進步的最大阻礙。
從〈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上帝也是「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按著秩序」慢慢地完成創造的工作。就好像「起初(1997年)」,我們母會(天母教會)的牧長、兄姊也是被上帝的靈感動,開始在關渡埔頂這個地方開拓我們的教會(關渡教會)。經過這十五、六年來兄姊「按部就班」、「按著秩序」、「領受異象」努力地經營之下,我們的教會才能「從無到有」,「從租房屋作禮拜到擁有一間美崙美奐的禮拜堂作禮拜」。
各位親愛的兄姊,今天我們可以一同在這裡敬拜上帝,享受教會內一切軟、硬體的設備,除了要感謝上帝極大的恩典與賜福,信仰前輩辛勤地耕耘和栽種,弟兄姊妹積極地關心、代禱和奉獻,我們更要重新喚起自己「對信仰的渴慕」、「對服事的熱忱」、「對兄姊的愛心」以及「對傳福音的使命」。因此,牧師要勉勵各位兄姊,讓我們可以一起為著關渡教會《新的目標、新的異象、新的使命、新的發展》,同心合意在埔頂地區得著更多人的靈魂,使他們與我們一同享受在耶穌基督的愛裡面所帶來的平安和喜樂。
這時,讓我們一起透過投影幕上的照片來回顧關渡教會過去的點點滴滴。
1997年天母長老教會為慶祝設立二十週年,及響應公元二千年福音運動,於元月第一個禮拜日,假台北縣關渡福德里(俗稱埔頂)自強路168號舉行開拓教會聚會,稱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關渡教會」。同年4月20日台北中會特別為本會舉行開設禮拜,正式成為台北中會之一員,這一天為關渡教會之設教日期。1997年3月,母會敦聘吳文雄牧師專牧本會,第二年的2月15日選出四位委員與牧師共同組成委員會,管理並推動教會事工。
教會成立之始,有母會三位信徒居住關渡埔頂地區,成為本會成員而固定在此聚會,當時母會每週輪流差派一位長老與一位執事負責聖工,信徒則採志願前來支援,每週有十數人,其餘均為其他教會、教派信徒臨時就近參加聚會。第一年暑假過後,母會兄姊逐漸撤退,固定聚會成員已達二十餘人,第一年平均聚會人數27人。第二年年底遷入陪餐會員達35人,小兒會員有19人,平均聚會中數亦達到35人。2000年平均聚會人數已達44人,2001年遷到新堂後,前三個月平均聚會人數為48人。
2001年元月7日召開會員和會並選出第一任長執,同年2月5日台北中會通過接納關渡教會昇格為堂會。3月4日召開臨時會員和會,一致通過吳文雄牧師為本會第一任牧師,並訂於4月15日舉行第一任牧師就職暨新教堂感恩禮拜。
本會設立第二年,全體信徒即有共同的異象,唯有建購自己的禮拜堂才能有效積極服務社區,落實上帝國的目標,從此委員們努力勘查本區房屋。
1998年8月,本會與同屬埔頂社區之自強教會加強合作事工,同年9月12日徦基督書院舉行二教會聯誼活動,12月更進一步舉行聯合聖誕讚美禮拜。由此得知自強教會兄姊推薦其隔壁307巷4號預備出售之透天二層別墅,幾經考處並徵詢教內同工意見,建堂小組勘查後認為合適,乃積極洽談購買,於同年12月24日完成整建工程。
結論
最後,我要用一則故事作為結束,這故事是改寫自神學家希爾多利•威德(Theodore Wedel)所說的一個比喻。
在某個船舶往來頻繁的沿岸,由於暗礁眾多,許多船舶在經過這個海域的時候都發生了船難,許多人都因為船難喪失了生命。當地有幾位滿懷熱忱救生員,有鑑於這樣的悲劇一再的發生,於是在海邊搭了一間茅草屋,又向村民募款,買了一艘二手的小船,成立了海難救生站。幾位熱忱的救生員持續地守望海面,日夜出海搜救落海的人。時間久了,這間簡陋的海難救生站,漸漸的有了名氣,來自各界的捐款與資源也越來越多,於是,他們購置了幾艘新船,培訓了一些救生員,這座小小的海難救生站成長了。
後來,由於資金的來源充裕,又有些工作人員不滿救生站過於簡陋,設備不足,所以他們決定擴建救生站,也添購一些新的設備。隨著新的建築物落成,相關的設備越來越齊全,救生站的組織也越來越具規模,為了便於管理與經營,他們訂立了組織章程,成立了理事會,也開始向外招募會員。這座海難救生站慢慢成為會員聚集交誼的地方,就像是一個救生員的俱樂部。到了這個時候,真正關心海上救難工作的人已經不多了。
漸漸的,那些會員不再輪流到海邊守望,相反的,他們比較喜歡窩在俱樂部裡,喝東西、吹冷氣、聊天…等等。因此,俱樂部出資聘僱了幾位救生員來執行救難的工作。不久,一艘大船在岸邊失事,受聘僱的救生員把一批落海受傷的人帶進救生站,這座新且漂亮的俱樂部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於是救生站的管理單位立即請人在俱樂部外面搭了棚子,用以安置那些被救起的人,他們禁止救生員再把人搬進俱樂部中,因為他們把俱樂部裡的高級木質地板弄得髒亂不堪。
在隨後召開的會議中,俱樂部的會員意見分歧,大多數的會員提議終止救生的工作,理由是它阻礙俱樂部的正常社交活動。但是有些會員則堅持救生的工作,因為那是救生站之所以創立的初衷。不過最後投票的結果,支持繼續救生工作的提議被否決掉了。那些堅持救難理念的人,最後選擇離開,在俱樂部附近,又開始新的海難救生站。過了一些年日,救生站又淪為俱樂部,然後,新的救生站又成立。如今,到這個海域走走,可發現好幾個高級俱樂部沿岸邊設立;該海域還是常發生海難,只是大部分人都淹死了。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希望關渡教會變成什麼樣的教會呢?是安逸享樂的聚樂部?或者是得著更多失喪靈魂的救生站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