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深知所信(二)



日期:2013年9月1日
經文:約翰福音四章1-26
1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2(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3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4必須經過撒瑪利亞,5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6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7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他說:請你給我水喝。8(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9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10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11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裡得活水呢?12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裡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15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16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17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18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19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20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2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23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24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25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26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引言
  關於〈基督信仰〉「〈神學〉的論述」,長久以來初代教會開始)一直都是引起基督徒之間相互爭辯的議題。也因此,〈基督信仰〉最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教派。而各教派之間也互不相讓,他們除了堅持自己的「信仰(神學」才是純正的之外,還批評別的教派是「異端」,或是「所信的是假的神」。
  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的母會(士林教會)巷口的人行道騎樓上,常常都會有一群穿著白色背心上頭寫著「耶穌愛你」,「末日近了」…等紅色字)的年輕人,在禮拜天下午向著街道上來往的人傳福音。(這些人都是〈召會聚會所〉的弟兄姊妹。)有好幾次當我從教會回家時,都會與這些人相遇運氣好的話,就趕緊從人群中穿越過去避免與他們對話運氣若不好,就會被他們攔下來,接著就必須聽他們說一大堆有關耶穌基督…等等福音的信息
  有幾次他們攔下來的時候,我都會禮貌地告訴他們:「我也是基督徒,在長老教會聚會,願上帝賜福你們所做的一切。」然後就快速地離開。只是,有一次遇到一位很難纏的青年,當我告訴他「我是長老教會的信徒」時,他居然理直氣壯地對我說:「你們長老教會信的是假的!」當時我就不太想與他繼續說話,但他卻一直纏著我不讓我離開。後來我就告訴他:「你要傳福音的對象應該是那些還沒有認識耶穌的人,而不是我。不要再將時間浪費在我身上了。」說完,我就轉身離開
  其實,為了耶穌基督福音的緣故,教派與教派之間應該用愛彼此接納學習彼此尊重彼此合作;而不是互相攻擊互相批評。如使徒約翰所說:「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壹4:20-21)各位親愛的兄姊,你所信仰的是「某派的神學論述」,或是《聖經》所闡述的「真理」。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巧遇
  今天牧師用《約翰福音》四章1-26節這段關於〈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的記載,要與兄姊一同探討「〈神學〉與基督徒屬靈生命」的關係。
  首先,我們來了解這段故事的一些背景。在經文一開始作者就指出,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祂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祂就離了猶太,又加利利v.1,3)。如果我們稍微往前看《約翰福音》二章13節的記載時,就知道耶穌前往猶太是為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當時,耶穌潔淨聖殿,將所有做買賣的人趕出去v.14-17),接著耶穌又以自己的身體比喻為聖殿,並且在眾人面前行神蹟,許多人因此信了耶穌v.18-23)。最後,他在一位名叫尼哥底母法利賽人家中,討論「重生」這個問題(約3:1-21)。
  就在耶穌與門徒居住猶太的這段時間,祂又收了許多的門徒,並且透過十二使徒為他們悔改的洗禮」。當然,這件事也引起一些反對的聲音出現,其一就是法利賽人,因為耶穌教導明顯地違反了他們的信仰原則;其二就是施洗約翰門徒,因為他們發現起初跟隨施洗約翰的人,有許多人都跑去跟隨耶穌了(約3:26),這事讓施洗約翰的門徒不甚喜悅耶穌或許是為了避免法利賽人施洗約翰的門徒正面衝突,也或許是「祂的時候還沒有到(約翰福音》中的關鍵字眼,約2:4b」,祂就決定離開猶太,重新回到加利利傳福音
  基本上,從猶太地走往加利利的路上,一定會經過撒瑪利亞,因為這是最短的路程。只是,猶太人向來對撒瑪利亞人很大的成見猶太人認為撒瑪利亞人血統不純正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和外族混雜過。因此,每當猶太人要從猶太地走往加利利時,他們會刻意避開直接走進撒瑪利亞境內,改由沿著約旦河東岸比利亞加利利。雖然這段路程根本就是繞遠路,但猶太人不在意。這也是作者為何會說:「原來猶太人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v.9)。
  當耶穌在約午正的時間來到撒瑪利亞敘加城,一處叫雅各井的地方休息時,剛巧遇到一位從城內出來打水的婦人耶穌就向這位婦人討水喝v.5-7)。按照當時婦女打水的習慣,她們通常都是利用清晨太陽還沒出來或是太陽下山之前到井邊打水,除了是因為在這段時間打水比較涼爽之外,她們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彼此問候寒暄幾句。只是,今天經文中的這位婦人竟然是在正中午的時間出來打水,由此可知,她一定是不想被別人撞見,才會選擇這個時間出現在井邊。
  有學者認為,耶穌選擇從撒瑪利亞境內經過前往加利利,就是為了與這位婦人相遇,並且透過與她談論信仰的事,以得著這位婦人的靈魂。因為上帝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b)。因此,耶穌向這位婦人討水喝」只是一種「接觸的方式」,重點是在於耶穌如何醫治這位靈魂失喪的婦人」。正當耶穌將這位婦人「一生的光景清楚地說明出來時,婦人因罪惡感的緣故,立刻將話題轉移到──撒瑪利亞人猶太人對於敬拜上帝地點」的不同見解v.10-20)。有趣的是,一個罪人竟然也會講究辯論虛有其表」的宗教道理。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也常常陷入撒瑪利亞婦人這樣的迷思呢?我們「很會說」一套〈宗教道理,卻「做不到信仰真正的內涵
  對於婦人所提出的這個問題耶穌明白的指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v.21,23-24耶穌在此說明了一個擁有真實信仰」的人,必須具有的態度──心靈聖靈)和誠實真理)。意思是說,「敬拜上帝首要的工作就是「耶穌基督裡,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罪」,並且「透過聖靈的幫助,在真理(聖經》話語)中活出上帝所喜悅的生命來」。

深知所信(二)
  各位親愛的兄姊,〈信仰〉是一種讓人「看得見」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是每位基督徒在「經驗上帝豐富的慈愛基督救贖的恩典聖靈的引領幫助之後,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來」的生命見證。因此,一個〈靈命真正成熟基督徒,他會透過每天生活中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所觀察的物上面,做「信仰反省」的工作,以邁向宗教改革者約翰加爾文所說的「成聖之路」。
  今天經文中的撒瑪利亞婦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她還沒有遇見耶穌之前,她就是一個生活放蕩淫亂徒有信仰的外貌(很會說或只有形式沒有信仰實在生命(不會做或做不到的人。這種人就好像使徒雅各所說「聽道卻不行道」的人。雅各特別提醒所有的基督徒:「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3a,25)只是,當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做了「生命與生命親密的互動」之後,她發現自己的生命不再乾渴,因為耶穌所賜那股「生命的活水」,不但洗去了過去一切的污穢、罪過,同時也帶給她深刻的信仰反省」。
  的確,身為基督徒是必須在每一天都做「信仰反省」的工作,就好比古人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因為「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我們除了可以透過每天穩定的靈修(讀經、禱告)生活」來做「信仰反省」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神學家在〈神學上〉的見解,或是〈屬靈書籍〉、〈信仰書籍〉來做「信仰反省」。
  只是,我必須提醒各位兄姊,〈神學〉只是一個「認識上帝」的方法,〈神學〉並不是「真理」。因此,我們千萬不要神學家在〈神學上〉的見解當作「真理」在遵守,那樣只會「窄化上帝的作為,以致失去認識上帝的「多元性」和「豐富性」。同樣的,〈屬靈書籍〉和〈信仰書籍〉也無法取代聖經》的地位。有些基督徒常常會「迷信」哪一位「宗教權威領袖」所著作的書籍,甚至開口閉口都是「某某牧師怎麼說。這些都是〈神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這樣的影響常常會使教會無法合一,甚至最後造成教會的分裂
  其實,關於在〈神學〉上因不同見解而造成教會分裂的問題,哥林多教會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時保羅聽見自己所開拓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說自己是保羅,有人說自己是亞波羅,又有人說自己是磯法,更有人說自己是基督保羅就對他們說:「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他特別強調,教會基督身體,絕對不可以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12-13,12:27)。
  可惜的是,我發現在教會內有些人常常仗著自己曾經上過幾堂〈神學〉課程,或是讀過幾本〈神學〉書籍,或是聽了某些牧者在〈神學〉上的見解之後,就堅持自己在信仰上的想法才是對的,以致造成教會內衝突不斷。其實,上帝的事情作為),人所能知道的實在有限,好比「冰山一角」。〈信仰〉並不是講話比較大聲的人說了就算,也不是多數的人這麼認為果真如此。坦白說,〈基督教會〉會衍生出那麼多教派的原因,不就是因為「每個人對〈信仰〉有不同的認知」所造成的結果嗎?
  曾經有一個人,他的太太喜歡畫畫,可是有一天他突然不欣賞他太太的傑作一直批評他太太的畫顏色不協調。不但如此,他總覺得自己的房子似乎傾斜點不正。後來太太陪他去看眼科醫師,才發現原來他自己有一隻眼睛遠視另一隻眼睛卻是近視,所以看東西都不能協調。後來配了適合的眼鏡,一切才恢復正常。各位親愛的兄姊,上帝為每個人所配的那副〈信仰〉的眼鏡不一樣,意思是說,上帝讓每個人信仰的體驗不同。我們應該學習聆聽接納別人如何經歷上帝,而不是要求別人一定要和自己一樣。因為這一切都是聖靈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

結論
  德國人稱呼所有「學習〈神學〉的人(廣義來說就是基督徒」為 Theologe,此字可以同時稱呼資深的神學教授以及剛入門的神學生,因為所有在學習〈神學〉的道路上奔跑者都是平等的,都是「神學人」。按照加爾文的了解,所有神學人都在「努力追求認識上帝與認識人」,加爾文說:「只有真正認識人(自己)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只有真正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自己)。
  各位親愛的兄姊,〈神學〉是幫助基督徒做「信仰反省」的工具,他就好像是一面鏡子,是為了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缺失,如中國皇帝唐太宗所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神學〉也是幫助基督徒靈命成長」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拿來和別人做靈命好壞的比較,甚至是拿來高舉自己對上帝「認識的程度」有多麼深。求聖靈幫助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學習反省自己的信仰使自己的靈命更成熟成為上帝喜悅的兒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